牡丹江宁安市投资金5.1亿 造福路的“前世今生”
盛夏的阳光照在宁安渤海集团董事长姜则卿的脸上,看着今年集团新增加的3000多亩长势良好的绿色果蔬,他很是感慨地说:“要不是因为这两年通乡路通村路平坦畅通,运输方便,企业的规模也不会逐年扩大。”
姜则卿说的宁安乡路和村路曾经因为路况不好,弄翻过车辆,摔伤过路人,年年出事,人们戏称“肇事路”。
日前,记者走访了贯穿宁安市渤海镇、三陵乡和沙兰镇,全长22.792公里的渤沙公路,体味公路带给农民们的变化。
在绿树掩映和路边鲜花衬托下,这条白色路面的水泥路,就像一条玉带向前蜿蜒延伸,车辆在这玉带上风驰而过。
这条乡级公路是上世纪90年代末修建的,主要是沙石路。随着车流的碾压,变得坑洼不平,给百姓出行以及过往车辆带来极大不便。
在渤沙公路的起点——渤海集团门口,记者遇到正在查看集团运货车辆状况的集团常务副总经理牟永森。他说,集团以加工玉米为主,虽然有通村的村路,但是很不好走,一到秋粮收购的时候,这路就让人犯难。雪天,运粮车跑不起来,雨天更难行。即便天好,收粮车到附近村屯来回也得一个半小时。一天本应拉四趟,却勉强只能拉二三趟,运输成本很大。那几年集团有50辆运输车辆,一年的修理费用就有100多万元。由于路受限制,收购玉米的范围也只能在20公里左右。有一次,收粮的车辆因为路面不平,在这条乡路上翻车了,出了严重的交通事故。“每次出车的时候,我们都对司机再三嘱咐,要注意安全。”牟永森说。
路不好走,也让三个乡镇28个行政村的村民痛苦不堪。渤海镇上官地村村委会主任褚丽娟,是本地人。爱美的褚丽娟告诉记者说,过去村路不好走,要是去牡丹江办点事,得随身带块手绢。“到了城里,衣服裤子都是干净的,就是这鞋上有泥土,一看就是从农村来的,就得赶紧擦擦,上下保持一致。衣服啥的都不比城里人差,一看鞋就知道是从乡村来的。”褚丽娟笑着说。
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2006年以来,宁安市政府和交通等部门投入资金,对这条路进行路网升级改造。三四年时间,一条由原来4.5米拓宽到7米、宽敞平整的乡路展现在人们眼前。从2012年到2014年,他们又投入近400万元对主要路段进行翻修或者大修。在这20多公里的路上,每公里都有一名养护工,负责对路段的养护。如今,人们行走在渤沙公路上,是人行其便,货畅其流。
路的面貌变了,更多可喜的面貌在后面。牟永森告诉记者,路好走了,现在每天能多拉出来一趟到一趟半,每公里节省运输成本0.3元到0.5元,企业扩大了收粮范围,现在收粮辐射的半径是50公里,海林、林口都可以去收粮。收粮高峰期,远一点的路程,一天一个来回,近处一天跑个四五趟没有问题。现在车辆维修的成本也由原来的一百多万元降到了现在的五六十万元。
因为路好走了,受益的渤海集团近一两年在三陵乡等地陆续建了两个粮食仓储基地,集团也开始涉足种植业、房地产、旅游等行业。
从2012年开始,集团逐渐由原来的玉米深加工为主业向现在绿色产品方面发展,种植水稻、葡萄、玫瑰花等,既可就地加工增值销售,也可以通过公路运到俄罗斯销售。“路,给我们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方便,我们真是感谢交通部门啊!”姜则卿由衷地说。
记者采访所经过的乡村路,都是鲜花盛开。不时能看到村民家门前,停放着奥迪、尼桑等轿车。响水村、流头文化广场、玄武湖等景区内,车水马龙。
江西村村支部书记吴哲洙说,路好走了,村里的大米不仅卖上好价钱,旅游业也发展起来,百姓收入提高了。去年,仅江西村农民年人均收入就在4万元左右。
刚刚开发的温泉和玄武湖风景区等,今年游人不少。看着来往行驶的车辆,褚丽娟说:“路况好了,有企业投资在村里建了岩石厂等,村里农民在家门前就能打工赚钱。因离玄武湖景区近,村里不少人家都开了农家乐饭店。旅游旺季的时候,每家的收入都不少。”
曾经的“肇事路”,如今变成村民的“造福路”。
一路闻着稻浪的香气,听着村民夸赞村路给自己带来的变化。记者从宁安市交通局了解到一组令人高兴的数字: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1亿元建设农村公路,建设里程达1587.86公里,其中县级公路7条、乡级公路44条、村级公路179条、专用公路6条。此外,建设村内巷道230余公里,48个村实现巷道硬质化。与此同时,全市农村公路实现了油路无坑槽、无积水;水泥路无拱起、无病害;碎石路面不断交,农村公路技术状况优良率:县级路达75%、乡级路达70%、村级路达60%。农村公路路面、路肩、路树情况达到了省公路局管理的要求。(陈晓光 姜久明 高勇 记者 邱丽娜 文/摄)
编辑: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