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00:1概率让我愿意搭救你

12.06.2016  20:42

  数据告诉我们,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配型成功率只有八十万分之一。茫茫人海举目四望,穷极一生之力,我们可能都不会与八十万人有过交集。可就凭着“救人一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身边就是有这样的人,愿意克服自己的恐惧去为素未相识的陌生人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并为全国各地甚至境外的白血病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

  在哈尔滨,有一个“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俱乐部,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从60后到90后,从司机、护士到教师、村干部,他们组成自己的“小圈子”,很多人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行动把爱传递开来,帮助更多的人。

  “冰城大哥”救了“杭州妹妹

  55岁的徐莲森是一位善良的冰城汉子,2005年4月,当得知杭州一位患者需要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做移植时,他毫不犹豫地捐献,因此成为我市自愿捐献干细胞进行无血缘关系移植的第一人。

  2003年6月,徐莲森献血时填写了捐献干细胞同意书。2004年12月的一天,他接到省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的电话,说他的造血干细胞与杭州一名女患者的干细胞配型成功,问他是否可以捐献。徐莲森一点儿没犹豫,当即就答应下来。

  2005年徐莲森捐献骨髓时,正是一家人最艰难的时候,他和爱人都下岗了,儿子眼瞅就要高考了,可是,这一点儿也不影响徐大哥救人的热情。回想起捐献之前住院的那一个星期,老徐说,打上了“动员剂”,确实很难受,但自己难受一会儿,能够挽救一个生命和一个家庭,非常自豪。

  2005年4月,徐莲森捐献的造血干细胞被送到杭州,输入了患者的体内。一个月后,好消息传来,他的造血干细胞在患者体内成功植活,他也因此与杭州的那位患者结成了“兄妹”,“妹妹”时常打电话问候徐大哥,在远方为他祝福。

  这些年,徐莲森活跃在“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俱乐部”里,有空他就会约上捐献者们聚聚,聊聊捐献;当有人要捐献时,他们也会抽空去医院陪伴,用自己的经历打消捐献者的顾虑;休息时,俱乐部的成员会去省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帮忙,打电话联系志愿者,甚至帮忙开车将抽取的造血干细胞送去机场给外地的患者。

   90后女孩为海外华人捐献

  在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俱乐部里,90后的刘鑫是罕有的女性捐献者。

  刘鑫是在2011年第一次献血时留下的资料,2015年10月,她得知美国的一位华人急需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而那位患者是一位与自己父亲同龄的男性。“当时就有一种亲切感,虽然也有点紧张,但第一反应就是救人。

  刘鑫的爸爸很支持女儿捐献,倒是妈妈起初有些担心她的身体,后来经过沟通,也很支持她救人。由于是境外捐献,刘鑫去北京抽取造血干细胞,抽了5个小时。抽取过程中,她头疼得哭了,一想到远在美国的患者正等待着她的造血干细胞救命,她咬牙坚持了下来。

  刘鑫说,她很想知道美国那位患者恢复得怎么样了。现在,只要她有空就会跟大家做志愿者,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也尽力帮助那些准备捐献的人。

  读患者父亲的信流泪了

  1989年出生的冯继邦是哈工程大学一位年轻的物理教师,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父母给他取了“继邦”这个名字,他的生命中,注定要捐献造血干细胞来“继续帮助别人”。

  去年7月,冯继邦接到我省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的电话时,他甚至想不起来自己是多少年前献血时留下的资料,但听说他的造血干细胞与广州一位33岁的男患者初配成功,他在电话里就答应了做进一步的配型。很快,配型结果出来了,在中华骨髓库找到几位志愿者中,冯继邦的造血干细胞与患者的点位相配最多,属于全相合。

  冯继邦父母“全力支持”他救人。2015年12月12日,冯继邦捐献了造血干细胞,第一天抽取了整整6个小时,第二天又抽了5个小时,他身上的汗把床单都湿透了。

  第一天捐献结束时,冯继邦收到了患者的父亲从广州辗转委托我省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转交给他的一封亲手写的信。老人在信里称他为“恩人”,字里行间没有毫言壮语,只是一位父亲对挽救儿子生命的恩人最真诚的感谢。读着那封信,冯继邦流泪了。

  后来冯继邦得知,那位33岁的患者是广州的一位男护士,接受移植后恢复得非常好,很快就出院了。他说,这事儿谁赶上了都得上,受点小痛苦能换来别人的生命,太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