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库存的不止钢材煤炭 还有2.6亿吨临储玉米

12.10.2016  01:06

如何消化越来越多的玉米库存,成了中国粮食主管部门现在最头疼的一件事。

自2008年国家在东北、内蒙古地区实施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后,玉米库存逐年上升,目前高达2.6亿吨左右。

十月,正逢秋收,新季玉米又陆续上市,失去托市价格支撑的全国玉米均价全面下跌。10月9日,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9月下旬,国内玉米每吨价格为1678元,而9月上旬,玉米每吨价格为1825元。月内跌势明显。根据卓创资讯的最新数据,截至9月底,国内玉米均价为1673.75元/吨,一周累计下跌92.75元/吨,同比跌幅为16.83%—国内的玉米价格已跌至近10年里的最低点。

今年是玉米托市收购改革的第一年。4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宣布:将取消东北四省区的临储玉米收购政策,转而实施种植补贴政策。

这被外界视为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瓶颈的一次关键探索。玉米收储的改革经验,将为稻谷、小麦的收储变革探路。中农办主任陈锡文今年早前曾公开表示:“针对玉米的改革必须要先行,因为面临的矛盾非常尖锐,再往后,小麦和稻米的改革也必须跟进,拖的时间不能太长。”

临储政策

中国不对外公布粮食库存数字,而据有关官员此前透露,中国临储玉米的库存总量已达2.6亿吨,远超国内玉米一年的消费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玉米总产量为2.24亿吨,较上年增加893.4万吨,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如此庞大的库存,缘起于粮食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备灾、备战,实行了多年的储备粮制度。1990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历史上数量最大、管理严格、调得动、用得上的粮食储备体系。当年,国家粮食储备局成立,但此时的粮食都由地方粮站收储,储备粮的经营很容易受地方利益影响。

2000年,国务院决定对粮食流通进行体制改革,并成立了中储粮。中储粮负责收储国家所需的粮食,但具体到收多少、何时收、何时轮换、轮换多少等问题,由发改委、粮食局等部门共同商议,并最终报国务院拍板。

2004年,国家为解决农民“卖粮难”等问题,实行托市收购政策。国家往往会在每年农民种粮之前公布一个价格,即最低收购价。粮食成熟后,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即会启动托市收购。托市收购的执行主体是中储粮。

2005年,国家开始对水稻实行托市收购。2006年,对小麦实行托市收购。2008年后,国家对玉米在东北地区实行临时收储政策。临时收储与最低收购价收购类似,均可划分至托市收购的范围之内。

执行临储收购政策后,因为效益明显且稳定,玉米种植面积逐步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第9次连增,玉米产量首次超过稻谷,跃居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

此外, 2012年以来,随着玉米临储价格的提高,临储收购量与年俱增,从2012/2013年度的3083万吨,涨至2013/2014年度的6919万吨,2014/2015年度更增至8329万吨。

截至今年4月底,2015/2016年玉米临时收储结束,尽管国家已经将每斤的收购价格调低了0.12元至1元,但玉米的临储收购量仍旧创纪录地突破了1.2亿吨。

巨大的玉米国储库存,不仅带来财政资金负担,同时也在消耗巨大的库存费用和利息费用。据悉,包括收购费、做囤费、保管费和资金利息等,每吨粮食库存成本在252元左右。照此计算,目前2.6亿吨玉米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高达650亿元。

今年4月,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叶贞琴指出玉米库存偏多的三个原因:一是生产的快速发展。二是在生产发展的同时,消费需求不足。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玉米食用的需求下降,深加工用量减少,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生产发展速度。三是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增加比较多。

玉米拍卖

在庞大的库存压力下,从5月27日起,国家粮食局启动了今年的玉米拍卖。

从目前来看,拍卖总成交率并不理想。以9月30日为例,当天,辽宁省计划拍卖2013年的临储玉米39.9万吨,但实际只成交了4吨,成交价为1650元/吨。

今年9月,中储粮开始向市场投放2014年产的临储玉米,但随着2016年秋季收割的新玉米流入市场,用粮企业对玉米拍卖的关注度降低,拍卖成交量逐渐下滑。9月29日,中储粮计划拍卖2014年临储玉米109万吨,实际成交22397吨,成交率仅为2.05%,成交均价1484元/吨。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东北玉米具有“一季生产、集中上市、水分大、农民自储能力差”等特点,农民不卖不行。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后,市场主体对入市拍卖收购积极性一直不高;而东北三省的外销运费昂贵,更加剧了去库存的难度。

玉米执行临储政策之后,渐渐陷入高补贴、高库存、高进口的新困境。尽管库存压力山大,但国家临时储备玉米却卖不出去,一个重要原因还来自于国内玉米价格与国际市场的价差。

目前,国内玉米与国际市场价差虽有收窄,但依然较大。据艾格农业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9月中旬,进口玉米的周均价为1431元/吨,其中美国进口玉米价格为1358元/吨,与同期国内的玉米均价(1838元/吨)相比,价差超过每吨300元。

也是因此,这几年国内一直在进口玉米。海关总署在今年9月底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8月份,中国进口玉米296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32%。不过,相较于国内玉米储量在2.6亿吨左右,进口量其实并不大。

此外,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玉米价格也倒挂严重,出现了华北玉米大规模倒流到东北腹地的反常现象。

中央财政补贴300亿元

从2016年起,一系列玉米去库存的政策调整开始了。按照农业部的目标,到2020年,国内玉米种植面积将调减5000万亩以上,今年计划调减1000万亩以上。

玉米的去库存工作并不容易,既不能进口太多玉米,也不能出口太多玉米,而由于玉米的存放时间比棉花短,腐坏前以较低价格卖出的压力也更大。

此前临储玉米收购的执行者中储粮,也已经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目前,中储粮的体量极为庞大,包括直属库在内,下属企业达970多家,总资产为11263亿元,企业职工有44280多人,去年的营业收入是1543亿元,利润总额是28.27亿元。

为了这个“巨无霸”,政府财政要花多少钱?据2015年财政部公开的政府财政决算报告显示,该年的粮油物资储备支出为1800亿元。这仅仅是一年的数字。

实施8年的玉米收储政策改变后,8月9日,财政部网站公布了2016年中央财政第一批玉米生产者补贴资金的分配结果,补贴资金超300亿元,其中内蒙古约为66亿元,辽宁约为46亿元,吉林约为73亿元,黑龙江约为116亿元。

补贴发放的程序是,先将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区、市),再由地方政府统筹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玉米实际种植者手中。

为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国家相关部门在9月19日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今年东北地区玉米收购工作的通知》,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玉米要收,拍卖要停,库存要建,农民要保。

上述通知规定,在新粮上市期间将暂停相应地区库存玉米的销售,待2017年5月玉米收购结束后,再安排库存玉米的销售。

 

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