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受敌 60抗联将士鏖战千余鬼子兵

29.06.2015  10:46

记者到敖木台战斗战迹地实地采访。

龙江工委遗址。

  位于松嫩平原上的肇源、肇州、肇东三个用“”字开头的县,由南到北彼此相连,统称“三肇”。70多年前,抗联第三路军第十二支队在这里活动,袭击破坏日伪政权组织,夺取武器,宣传动员组织群众,扩大抗日力量,开展平原游击战。因此,十二支队也称平原游击队。6月23日,东北四市党报“重走抗联路铭史看振兴”采访团来到平原游击队战斗过的“三肇”地区,寻找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光荣与惨烈。

  小小狗窝下

  暗藏“龙江工委

  66岁的王化武老人,曾经是肇州县志副主编,被称作“肇州历史的活化石”。每年,王化武老人都要接待几拨媒体记者,发生在肇州的那段抗联历史,已深深印在老人心中。去往王化武老人家的路,有的正在修筑,有的全是土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一路打听,采访团终于来到位于富海村的老人家中。

  老人的腿不好,拄着拐杖上了采访车,带采访团来到位于李道德屯的龙江工作委员会遗址。

  午时的阳光,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站在草地上,王化武老人用拐杖指着草地的中间区域说:“当时的龙江工作委员会就是在这个地方。”1938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斗争遇到困难,中共北满省委根据斗争形势的变化,几次派人到“三肇”一带调查了解情况。1939年6月,北满省委召开第九次常委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三肇”等地。

  1940年,党的地下组织——龙江工作委员会在李道德屯建立。工委会建在地下室,为了隐蔽,出口建在一个狗窝下面。龙江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人经常在这里召开秘密会议,存放重要文件,隐藏伤员、武器等。这个地下室在“三肇”地区抗日活动中起到了重大作用,成为党在“三肇”地区抗日斗争的指挥部。龙江工委成立后,在“三肇”地区建立了4个区委、5个党小组,发展党员10余人,组织抗日救国会20多个,会员达300多人,其中肇州抗日救国会就有12个,会员达200余人。“三肇”人民在龙江工委的领导下奋起抗战,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在李道德屯的一处广场上,巨石上刻着“龙江工委红色文化广场”10个红色大字。广场上铺着人行步道板,干净整洁,广场周边还设有健身器材,供村民休息的亭子掩映在林间。王化武老人说,这个广场上每天晚上都有村民扭秧歌、唠家常。70多年前的秘密指挥部与硝烟战场,如今已成为村民们新农村生活的重要文化场所。

  夜袭丰乐镇 首战大获全胜歼敌50多人

  位于肇州县城偏北13公里的丰乐镇是肇州东部重镇,始建于清朝宣统年间,伪满康德六年(1939年)称为丰乐街,当时设有街公所、警察署。从地理位置上看,丰乐镇是“三肇”地区的战略要地。

  根据王化武老人的提示,采访团一行没有走肇州县城,而是穿过丰乐镇,来到西门外的抗联第三路军十二支队纪念碑前。

  在路边一片农作物的地头上,有一座白色水泥纪念碑,这就是抗联十二支队纪念碑。纪念碑前横卧着巨型浮雕石,画面的背景是茂密的森林,战士们身穿棉衣,头戴棉帽,手拿长枪,行走在密林深处。浮雕背面的碑文上记录着1940年秋天抗联十二支队打下丰乐镇的那场战斗。

  1940年8月,十二支队进入肇州后,依靠抗日群众,凭借青纱帐、芦苇塘,在“三肇”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当年9月的一个夜晚,十二支队选择精明强干的队员摸进城内,活捉巡逻夜警,击毙岗哨,打开城门占领了警察署、银行,随后活捉了伪街长徐毓斌,打死日本人田中米一,共歼敌50多人,缴枪27支、子弹2000余发,释放了所有政治犯。

  抗联十二支队进入“三肇”地区的第一次战斗就大获全胜,震慑了日本侵略者,鼓舞了抗日群众的信心,为抗日联军开辟“三肇”游击区奠定了良好开端。袭击丰乐镇后,抗联十二支队在肇州境内又发动了进攻启明村等10多次大小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敖木台之战 60抗联战士毙敌200余人

  1940年10月,抗联第三路军十二支队的60多名战士三面受敌,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奋战一天后,仅有15名战士突围。在牺牲的40多名战士中,有名可考的只有4位。这就是抗联史上极为惨烈的一战——敖木台之战。

  在肇源电视台记者程加昌的带领下,采访团一行来到十二支队敖木台战迹地。敖木台,是隶属于肇源县的一个小村落,屯子南边是江坝,坝南就是松花江。江坝附近,“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十二支队敖木台战斗战迹地”的纪念碑巍然矗立。“悲乎!敖木台之战以其惨烈谱写了抗联史上悲壮的史篇;壮哉!抗联勇士以其忠勇铸造了中华民族不屈之灵魂!”碑文上的文字静静述说着发生在75年前的那场壮烈的战斗。纪念碑的后面便是被当地百姓称为“红军坟”的42位抗联战士墓。

  69岁的姜中老人向采访团讲述了他从小就听到的敖木台战斗故事,详细介绍了二叔姜万余如何带领抗联战士冲出包围圈。

  1940年10月初,抗联第十二支队接到情报,肇源城内没有日伪军驻扎,袭击肇源城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十二支队向肇源城行进。很快,队伍到达莲花泡屯。本来打算夜袭肇源城,可是天公不作美,大雨倾盆而下,泥泞不堪的道路减慢了行军速度。“到敖木台的时候天都擦亮了,再走就要暴露了。”无奈之下,队伍决定在此隐蔽一天。可是早饭刚过,一队日伪军出现在江坝上,“那时候坝还挺矮呢,咱的战士发现他们之后就开枪了。枪声被区公署听见,不多时就有日本兵坐着卡车来了。”姜中老人讲述,日军前后共派来步兵、炮兵1000多人。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抗联战士们英勇战斗了一天,击毙敌人200余人。可是敌人的援军络绎不绝,而抗联队伍的枪弹有限,最终战士们被包围在屯子里。

  三面受敌,背后临水,水中是不知深浅的烂泥。面对这样的绝境,政委韩玉书命令教导员张瑞麟带领剩下的战士泅水撤退。不幸的是,韩玉书在指挥撤退时中弹牺牲。“这时抗联部队就找到我二叔带路,那水里都是烂泥,个子高的下去了到胸口,个子小的就没嘴了。有的伤得太重,下去就再没上来。下水的时候是18人,上来的只有15人。”上岸后,战士们沿着松花江南岸的江湾走,被一位老渔民收留。养好伤后,15位战士坐着渔民们的小船来到松花江北岸的肇源县三站镇,终于在三站镇的石家粉坊找到了十二支队的代理支队长徐泽民。

  一个多月后,就在日军以为他们彻底消灭了十二支队时,新组建的十二支队在支队长徐泽民、政委许亨植的带领下将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蛰伏了一个月的抗联战士们在1940年11月8日凌晨,一举攻克并解放了肇源城。

  如今,这一片抗联战士们洒过热血的地方,已经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都有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前来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