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方阵中,7名龙江儿女接受祖国检阅
他们是这样一群老人——
每个人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个个故事交织成一段沧桑的历史。
昨天,他们代表黑龙江人参加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主题举行的盛大阅兵。在见证胜利荣耀的同时,也把那段浸透泪与血的历史重新翻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本报记者专程赴京,在阅兵仪式后采访了这7位龙江老人,通过还原他们的战争记忆和阅兵感受为明天指路: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和平是世界最大的福祉。
英烈子女方队中的冰城人
在抗日英烈子女方队中有两名哈尔滨人。他们分别是组建东北第一支抗日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江北独立师师长张甲洲之女张雅琴,抗日英烈、国民革命军第79军军长王甲本之子王宁生。
张甲洲之女张雅琴:
选一身红衣,迎接最幸福时刻
坐在检阅队伍最前方第一方阵第13辆车上的91岁老人张雅琴,一袭红装满头银发,格外引人注目。“两个月前,部队为我定制衣服时,我特意选择了红色,因为红色最能表达喜悦心情。”张雅琴说。
检阅车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张雅琴激动得流泪了。“我为父亲哭了一辈子,但今天流的是喜悦的泪、自豪的泪。如果父亲还活着,看到强大的祖国也会为之流泪。”张雅琴说。
张雅琴告诉记者,她与父亲最后分别时只有9岁,而得知父亲牺牲时已经32岁。23年间,她每天盼望父亲回家,泪水无数次滑落脸颊。之后的日日夜夜便沉浸在对父亲无尽的思念中,经常泪透枕巾。为父亲,她流了一辈子的眼泪。
“我与父亲感情很深,他每次回家必把我扛在肩上亲热一番。父亲思想进步,反对妇女裹足,我便成为那个时代少有的大脚。”张雅琴说。
1932年,张甲洲受周恩来委托,从上海回到巴彦组建东北第一支抗日武装,此后,抗日烽火燃遍东北大地。1937年,张甲洲在转移革命物资时,被日军杀害,年仅30岁。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出生在哈尔滨市巴彦县的抗联英雄、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江北独立师师长张甲洲名列其中。
张甲洲组建抗日武装后,日军疯狂包抄张家。张雅琴与母亲也开始了流离失所的生活。“我和母亲四处躲藏,之后来到哈尔滨,结婚生子。将7个子女拉扯大后,我已是疾病缠身。”张雅琴告诉记者,“今天是我人生最幸福的一天,身上的病痛仿佛也都好了。从今以后,我会快乐生活每一天。”
王甲本之子王宁生:
带父亲遗照,让英灵看强大祖国
检阅过程中,坐在第一方阵第17辆车的王宁生手里一直举着父亲的遗照。
“父亲生前把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数学系的高材生弟弟送到延安参加抗日。他曾说过,抗战胜利后,带部队去延安参加革命,共同建设新中国。”王宁生激动地对记者说,“今天,我带着父亲的遗照参加阅兵,是想让父亲目睹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倘若父亲地下有灵,一定会为今天强大的中国而喝彩。”
今年已近八旬的王宁生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60周年纪念活动。昨天,与王宁生同坐第17辆车接受检阅的还有新四军、八路军等11名抗战英烈后代,另有1名军医、1名护士、1名司机、1名车长负责保障工作。
谈起参加此次大阅兵,王宁生说:“大阅兵展示了国家的强大,胜利之师的威武,太震撼了!作为抗日英烈后代,我一定要继承父亲的遗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王宁生1961年毕业于哈军工海军系,退休于中船重工集团第703研究所,是我国燃气轮机动力装置专家。退休后,王宁生一直在家整理父亲的史料,目前正在整理父亲的《作战日记》。“这本日记厚度近两厘米,记录了父亲从1938年至1939年间的作战经历,父亲在日记中记录每一场重大战役的经过和战略战术,每场战役虽只有寥寥上百字记录,但全部是精华。”
出生于1901年的王甲本将军,先后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炮科14期、南京陆军军官学校高级班3期(黄埔军校)和陆军大学将官班14期,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79军军长、陆军上将。抗战期间,一共发生了21场大会战,王甲本参加了11场,被誉为“硬仗将军”,1944年9月7日在湖南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时壮烈殉国。朱德亲书挽联:“东安县里悲霞日,玉霁亭边混共天。”陈毅题送挽联:“三十年来为国家,革命精神志无他。西南百战英风起,马革裹尸卷日沙。”
王宁生告诉记者,1985年8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征集一批王甲本将军遗物,包括王甲本将军带血名片、印章、放大镜、望远镜、账册等。2014年9月1日,王甲本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首批著名抗日英烈。
观礼台故事
在大阅兵天安门广场华表西侧观礼台上,有两名来自我省的女代表。她们分别是来自哈尔滨的中共北满抗日救国会会员庞振武之女庞文彩和来自肇源县的抗日支前模范代表潘淑芳。庞文彩:阅兵前夜激动未合眼
“阅兵前,我激动得一夜未合眼。早晨两点多就起床了,先洗澡,然后穿好衣服,静静等待光荣而神圣的时刻。”78岁的庞文彩老人说。
坐在天安门广场华表西侧临时观礼台2台1排的庞文彩老人在观礼期间,始终挥舞着手中的国旗。庞文彩老人告诉记者,父亲庞振武曾在肇源县利用在伪警察署当差的合法身份,积极完成抗日救国会交给他的各项任务。父亲后来被调到花尔村(现今薄荷台乡)警察分驻所当所长。此间,他在多个村屯建立了抗日救国会,秘密为地下党组织搜集敌伪情报,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发动青少年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先后为抗日联军输送过60名新战士。1941年1月,日本鬼子将父亲等19名抗日志士用铁丝穿在一起,用刀猛刺,然后推入冰窟窿,鲜血染红了滔滔江水,这就是有名的“三肇惨案”。
潘淑芳:我最爱看飞机大炮
坐在天安门广场华表西侧临时观礼台1台的潘淑芳老人看到各种新式武器从眼前经过时,禁不住站起身来,不停挥舞手中国旗。“我最爱看阅兵式上的飞机大炮。”潘淑芳说,“当年,我们靠小米加步枪就打败了日本鬼子。今天,我们拥有这么多新式武器,敌人再敢来犯,我们更不怕了。”
今年85岁的潘淑芳来自我省肇源县。抗战期间,老人一直为部队做支前工作,曾带领儿童团站岗放哨,多次带领乡亲们躲避进村抓壮丁的日军和伪军。在东北抗联部队躲避日军扫荡进村驻扎时,为战士们做饭、做鞋。她当年还动员未婚夫参加抗日队伍,并默默等候对方10年。
支前模范方队中的“龙江五老”
5名来自我省的抗战支前模范参加了大阅兵抗战支前模范代表方队,分别是庆安县的左晋生、肇州县的卓影、萝北县的荆树有、宝清县的乔金山和周怀仁。他们中年纪最大的左晋生92岁,年纪最小的荆树有也已83岁。昨天下午,记者在首都大酒店采访了代表我省支前模范参加阅兵仪式的“龙江五老”。虽然年事已高,他们仍然沉浸在亲历阅兵的喜悦中:参加大阅兵是一生难忘的荣耀。
左晋生 庆安县抗联交通员
代表抗联交通员参加大阅兵
92岁的左晋生耳朵有些背,说话声音却仍然洪亮:“当年和我一起给抗联当交通员的有7个人,其中3人被鬼子杀害,两人被投到大连监狱,一人早早病故。现在只剩下我一人,而且活到92岁。我是代表所有抗联交通员来参加大阅兵的,替他们看看祖国的强盛。”
左晋生是庆安县大罗镇东旺村白砲屯人。1939年,在抗联老交通员姐夫张永贵的带动下,年仅14岁的左晋生已成为一名抗联交通员。这一年,天寒地冻,左晋生陆续为抗联筹集到52双棉鞋、50顶棉帽、48套棉衣以及猪肉、干菜和冻豆腐,并冒着生命危险送进了深山。此后,左晋生还为抗联搞到大量情报。火烧管烟所、夜袭大罗镇、智炸敌车队都因左晋生传递的情报才取得大捷。
谈到现在的生活,老人说:“当年抗联战士对我说,他们参加革命就是为了赶走小日本,让中国人过上幸福生活。现在,他们的愿望实现了。我活到90多岁,不怕死,但是怕后辈忘记抗战精神。”
卓影 17岁加入共产党
一点也不累,大阅兵没看够
“这次参加大阅兵不仅圆了我看看北京的心愿,连我的高血压也降了下来。”87岁的卓影高兴地对记者说,“这些天心情一直很激动,感到很高兴,这辈子知足了。”
从早晨候检到坐车经过天安门广场,一共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但卓影连说:“一点也不累,大阅兵没看够。”
87岁的卓影是肇州县兴城镇徐家围子人,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阅兵时,我的眼泪一下子出来了。”她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抗日老兵付出生命和鲜血才换来的。”
陪卓影参加北京阅兵的是她的孙儿媳王立姝。她告诉记者,奶奶长年患有高血压,这次来京,后勤总队专门为黑龙江的受检老人组成一个医疗班组。奶奶每天吃降压药,平均一天量体温、测血压、测心率等要进行5次以上,终于让老人的血压降了下来,现在老人的身体比在家时还好。
“阅兵当天,奶奶让我帮她把头发梳了又梳,她是一个爱美的老人。”王立姝说,“听说回去要坐飞机,奶奶更高兴了。她这辈子还没坐过呢!”
荆树有 “三家窝棚”小交通
支援抗战是这辈子最光荣的事情
83岁的荆树有现在要靠轮椅才能出行,陪同他来京的儿子荆荣华已退休。“如果不是去年爸爸为抗联当‘小交通’的故事被挖掘出来,也许今天就不能来参加阅兵了。”
荆树有是萝北县太平沟乡兴东村人,他和父亲帮助陈雷藏枪渡江的故事曾被他隐藏了70多年。谈起悠悠往事,荆树有老人目光变得幽深:“我12岁时父亲就被日本人杀害了,和日本人有血海深仇。”
荆树有的父亲荆成玉曾是抗联“三家窝棚”交通站的负责人。那时,荆家门前有一块带窝眼的石头,荆树有经常应父亲要求在窝眼摆放不同的石头,以此传递信息,这块石头至今保留在荆家。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岁月,陈雷等9名抗联将士要过黑龙江休整,荆氏父子帮他们完成了“渡江藏枪”。后来,荆成玉因此被日寇抓住,因誓死不说出藏枪之地而被杀害。
“我见过赵尚志和陈雷。”荆树有说,“那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只知道外号,赵尚志叫‘大嗓门’,陈雷叫‘大个子’。”直到去年,荆树有老人的故事才被当地党史部门挖掘出来。接到了阅兵邀请通知,老人特别激动:“当年支援抗战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光荣、最骄傲的事情。”
乔金山 10岁加入救国会
又感受到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劲儿
耳不聋,眼不花,胃口好,身体棒——89岁的抗战支前模范乔金山非常健谈:“来北京这趟是开了眼界了,我要把看到的、经历的都带回家乡,好好跟乡亲们讲讲。”
乔金山是宝清县人,10岁时就参加了抗日救国会,自1939年起为抗联六军送粮食、棉鞋等给养,期间营救了化名为李小凤的抗联战士李敏,还救治了多名伤员。解放后,当乔金山亮出自己共产党员身份时,一辈子老实巴交的父母才知道平时不声不语的儿子干过不少大事。此后,乔金山参加了解放战争,退伍后回到家乡,曾担任宝清县七星泡镇东太大队党支部书记、民兵连长等职务。
2012年,宝清县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进入宝清西部山区寻找抗联时期的密营和战地。遍寻不着时,求助于乔金山。乔金山带他们顺利找到了自己10多岁时去过的抗联“土窑”,这里曾是抗联制造武器的兵工厂。
“那时抗联苦呀,脸上身上都是黑的,只有牙是白的。”乔金山说,“但他们身上有一股气势,那就是誓死不当亡国奴。在大阅兵上,我又看到了这股劲儿。”
周怀仁 曾参加抗日儿童团
每天晚上坚持写“阅兵笔记”
“衷心祝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早日实现,我早已坚信这个梦想一定会实现。”周怀仁老人在“阅兵笔记”上吐露出自己的心声。
现年85岁的周怀仁在抗战期间参加过抗日儿童团,为抗联战士提供情报和给养。建国后,在宝清县贸易局、县运输局担任领导工作。离休后,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
周怀仁是“龙江五老”唯一一位来过北京的人。“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我公出来过北京。”周怀仁说,“这次阅兵多次走过长安街,感到首都更新、更美了。”
临行前,周怀仁接到县老干部局的任务,要求他写一篇观后感。为此,周怀仁每天晚上都坚持写“阅兵笔记”。
据陪同周怀仁来京的儿子周祖群介绍,父亲一生清廉,至今还和母亲住在平房里,平时的爱好就是种菜、读报。他对这次参加阅兵极为看重,每天都关注最新信息。在昨天阅兵仪式上,周怀仁一直在挥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达我身为光荣受阅人的感情。”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