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仍是“创客”

25.04.2016  20:59

  单位的保安说,他每天都来上班,“不生病、不下雨的话,八点半前肯定到。”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对中国航天,94岁的王希季功勋卓著。他的办公室里,除了和航天有关的资料用品,别的几乎什么也没有。

  回国创业

  1950年春,29岁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动力及燃料专业硕士王希季,拒绝留在美国,他计划着回国创业,“建立大电厂!”

  王希季的“电厂梦”没有实现,继苏联发射人造卫星后,1958年,毛主席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37岁的王希季被调到上海机电设计院,带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1岁、根本没见过火箭的年轻技术队伍,充当起中国航天第一代“创客”。(创客特指具有创新理念的人。)

  只有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都在‘放卫星’,可依照当时条件,发射能送卫星上天的火箭几乎不可能。”王希季说。

  “只有人,其他的什么也没有。”王希季回忆说。“当时就靠两个,一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策,二是后来总结的‘两弹一星’的精神。”

  王希季的创业团队终于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现代化T-7M探空火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航天事业完成了从无到有再到强的奇迹蜕变,王希季也早已从火箭的“门外汉”成为航天界泰斗。

  倔老头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时,大部分人的意见是紧跟国际潮流发展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王希季指出耗资巨大的航天飞机不符合国情,他的观点逐渐将业内专家引向发展载人飞船的方向上来。

  不怕得罪人,这个倔老头不止一次跟上级争论:“所有官员犯的错误,最后不都得由老百姓承担后果?”

  这位出生在1921年的老人,身上仍是“创客”的节奏。说起自己今年搞的新项目———“互联网+航天”,说起互联网时代航天如何服务国防服务经济服务民生,王希季语速不快,但思路清晰滔滔不绝。

  这就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代“创客”。白国龙余晓洁

编辑: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