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二院完成省内首例多脏器移植手术
10月22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器官的多个大脏器移植手术。20日上午,哈尔滨市一位因脑干出血导致脑死亡的男子在生命垂危之际经由家人一致决定,做公民身后器官移植捐献,志愿者的心脏、肝脏、双肾、双侧角膜的移植均在哈医大二院成功完成,六名器官衰竭的患者接受器官移植,重获新生。据悉,该例捐献是哈医大二院第二例器官捐献及移植手术。此前第一例捐献移植手术在7月3日完成,一名男子将双肾、心脏、双角膜捐赠,五个移植手术均成功。目前哈医大二院共计两位自愿捐献,11位患者成功接受移植。
在这场大会战中,医护人员彻夜未眠,为了让那个善意的生命能够在其他六个人身上得以延续,哈医大二院8个高级别手术间同时为移植开放,200多个医务人员昼夜不休连夜手术,20多个科室密切配合精诚合作,17个小时超负荷工作。一个不幸离世的生命,最终在哈医二院200多名医护人员不遗余力的努力下,让六位垂危的患者重获新生。哈医大二院院长张斌表示,“8台手术同步进行,我们的准备时间只有一天,二十几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些参与的科室工作人员基本上没有任何休息,时间紧,任务重,这是最大的挑战。组织、协调多个科室参与,手术需要在完全有秩序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能完成这样的多脏器同一时间的移植,是对一个医院综合实力和能力的最大考验。”
麻醉医生正在进行术前麻醉。杨帆摄
17个小时连夜奋战全院百余名医护人员总动员
21日上午,患者被最终确认丧失了最后的生存机会,在哈医大二院医务部协调下,在黑龙江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见证下,志愿者家属在《黑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亲属签名栏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捐献志愿书签署完毕。哈医大二院完成了所有术前评估及流程审批;
与此同时,各科室从待移植的患者中筛选出配型成功的患者,六位患者和相关的十几个科室的一百多名医生开始最紧张的术前准备,此时,手术室已经准备好了八个高级手术间,八十多个专业护士为迎接移植手术开始了忙碌的准备工作。
无影灯下,一个生命安然离世。而在另外8个手术室,等待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也静待着新“生命”的到来。生命的接力,在22日下午正式开启。
22日傍晚,心脏、肝脏、肾脏、角膜移植手术在哈医大二院中心手术室的八个手术间里同时进行。
6个移植手术都最终宣告成功了,这也是心脏、肝脏、肾脏、角膜移手术在同一医院成功实施。据了解,捐献志愿者的六个器官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均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收并完成器官移植。捐献者的心脏、肝脏、双肾、双侧角膜均爱心捐赠给相应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
体外循环小组正在工作。杨帆摄
多脏器移植在同一医院同时完成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
采访中,记者见到了此次多脏器移植手术的医护人员代表们,他们分别介绍了此次手术中所承担的工作与手术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哈医大二院副院长焦军东表示,“多脏器移植同时进行面临了三大挑战:首先是时间紧急,在准备时间只有一天的情况下,供体的准备,受体的筛选,术前的检查都要在迅速完成,要求二十几个相关科室必须具备高水平的‘应战能力’;第二是多个手术同时进行的技术难度更大,手术室的护理团队需要在术前准备几千个器械供手术期间使用,麻醉科医生需要同时对七台手术进行监测为手术保驾护航,影像、超声及相关辅助科室需要提供最精准的检查,临床科室的术者团队要做好手术方案确定,术中应急方案的制定,术后的监控等,都考验着医院的团队能力;第三是对医院的综合协调组织统筹能力的高要求,全体参与的人员共计二百多名,每一个部分都需要高速运转。”
由于受体准备的时间紧张,这对于医生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据泌尿外科祝青国教授介绍,“以往的活体肾移植可以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指标调整期,而捐献器官的移植几乎没有准备的时间,在技术上的挑战,供体器官的处理上,难度更大,对医生要求更高。心外科主任蒋树林教授说,哈医大二院已经有了充足的心脏移植成功经验,对于我们来说,让患者术后长期高质量的存活仍是最主要的目标。”
多脏器移植在同一医院同时完成,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手术的成功得益于医大二院拥有优秀的医护人员团队,8台器官移植手术同步进行,二十几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些参与的科室工作人员基本上没有任何休息,时间紧,任务重,这是最难的一点。组织、协调多个科室参与,手术需要在完全有秩序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能完成这样的多脏器同一时间的移植,是对一个医院综合实力和能力的最大考验。”据了解,开展一台器官移植手术需要各科医生共同配合,而8台手术同步进行,就要有一百多名医务人员参与。如果算上器官摘取手术、器官修剪手术等参与的医护人员,参与移植的医务人员会超过两百名。
心脏移植手术。杨帆摄
生命接力—捐献延续生命
器官移植技术作为人类医学发展的巨大成就,曾挽救了无数终末期疾病患者的生命。但我国却是世界上器官捐献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据统计,现阶段我国100万人里,才有0.6个捐献者,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有1万例左右,供需比例约为1∶30,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1∶3。巨大的缺口,让很多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都在无奈的等待中逝去。从今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停止了使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来源,公民自愿捐献将成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这是挑战,更是时代和人性的呼唤。
捐献者愿意为他人的生存奉献出自己的“力量”,适移者也希望自己活下来。中国人一直讲究入土为安,受传统观念影响,往往对捐献器官心怀恐惧甚至抵触。而且中国人历来讲求“逝者为尊,死者为大”,认为“死无全尸”是对逝者的大不敬。生命的价值不应体现在逝去之后是否风光大葬,而应体现于能否为他人提供帮助,能否为社会作出贡献。期待更多人参与到这场爱与生命的接力中来,让患者不再错失生存下去的机会,让更多人重获新生,让更多家庭获得圆满,这才是器官捐献的意义所在。
器官移植是医学科技进步的结果,给某些脏器功能严重衰竭的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但是器官移植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不是来自技术水平,而是供体缺乏,很多患者在焦急的等待中病情恶化,直至死亡。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器官移植大国,每年约有一万例器官移植。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器官短缺问题。我们国家每年有100万人进行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需要进行肾移植;每年有30万终末期肝病的病人需要做肝脏移植,大概只有1%的病人能够获得器官。如果供体充足的话,哈医大二院每年可施行近30例肾脏移植,挽救他们的生命。但最近几年来供体寥寥无几,2007年仅完成5例肾脏移植,2008年完成10例肾脏移植、2009年完成5例肾脏移植,均为活体肾脏移植,而2009年全国共完成6478例肾脏移植,其中尸体肾脏移植3864例,占60%。据估计,我省登记等待行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有几十名,等待换肾的患者近百名。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脑血管病、脑肿瘤等原因猝死的人很多,只要有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的遗体捐出器官,就能满足器官移植的需求。
据悉,自2007年5月人体器官移植实行技术准入后,哈医大二院成为国内少有的同时具备三个器官移植项目的医院。作为黑龙江省器官移植的龙头医院,以肾脏移植、心脏移植、肝脏移植等脏器移植成功而蜚声海内外。现已成功进行肾脏移植340余例,心脏移植30余例,肝脏移植12例,肺脏移植2例,干细胞移植18例,角膜移植近百例,器官移植已成为我省医疗技术水平的代表。
编辑:李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