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龙江产业动车组 建设新区产业支撑区
长安汽车生产线。
哈飞直升机。
农民回迁新居。
哈南公共自行车。
回首过去五年,平房区(哈经开区)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打造龙江产业动车组、建设哈南城市副中心”目标,抓发展、惠民生,区域地位极大提升。哈经开区跻身国家级开发区优秀序列,平房区多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连续5年在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工作中评为优秀档次,哈南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对外开放的窗口、投资服务的高地。
展望未来五年,平房区(哈经开区)将按照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战略部署,着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释放新活力,打造龙江产业动车组,建设哈尔滨新区产业支撑区,以“12345”为主要奋斗目标,即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1年,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到2021年,初步建成国际化、现代化、智慧化、生态化的“四化城区”;到2021年,在哈尔滨航空汽车产业城、哈尔滨绿色食品产业园、哈尔滨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园、哈尔滨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哈尔滨大数据产业园(中国云谷)建立先进的体制机制,将“五大功能区”打造成为产业集聚更强、审批效率更高、发展环境更优的特色园区。打好发展组合拳,谋求六个新突破,努力建设创新哈南、宜居哈南、平安哈南、文明哈南、幸福哈南,为哈尔滨新区开发建设提供哈南方案,奋力开创哈南全面振兴新局面。
以产业发展为重点
在结构优化和项目 集聚上谋求新突破
——改造升级“老字号”。 巩固壮大航空、航天、汽车、农机等优势产业,强化对“老字号”企业关键节点项目的引进和培育,延伸优化产业链。依托哈飞、东安、东轻等“老字号”企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促进央企与地方协同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嫁接、改造、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速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主导产业。
——深度开发“原字号”。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积极引进战略性投资者,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降低生产成本、拓展营销渠道,实现粮食就地转化、“农工头尾”衔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努力把全省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我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优势,加速壮大绿色食品主导产业。
——培育壮大“新字号”。 积极培育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金融、物流、信息、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云计算和物联网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大数据项目建设,推进机器人、高精尖焊接、智能穿戴装备、3D打印、电子商务等产业集聚,推动“互联网+”发展,大力培育新动能,加速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主导产业。
以区域合作为关键
在空间拓展和基础 保障上谋求新突破
——推进跨区合作发展 。主动对接国家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抓住哈尔滨与深圳建立对口合作机制的有利契机,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和定向培训,通过市场化合作方式积极吸引项目和投资在哈南落地;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做好跨行政区的经济协作区和哈尔滨新区产业支撑区拓展区的推进工作,探索建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禀赋综合利用、相邻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机制,为平房区(哈经开区)产业转型升级和规模发展拓展新空间。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发挥“哈长城市群”重要交通枢纽功能,提高对人流、物流的承载、疏解能力。推动哈飞试飞机场、平房火车站改造,加快京哈高速公路与哈南第十六大道立交桥、哈南第二大道与哈五路立交桥建设,配合地铁1号线三期施工,推进城市地面轨道交通建设,力争修建道路19条;加强与周边城区路网衔接,实现有效接驳。谋划推动红旗大街、长寿路延伸,哈五路纳入市政道路管理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海绵城市、地下管廊、新热源改造进度,坚持地上地下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承载、保障能力。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全面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要求,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探索完善“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实现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规划建设都市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创业创新为动力
在人才服务和科技支撑上谋求新突破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深入开展“哈南科技支撑五年行动计划”,创建面向省外和国外的科技合作产业园和虚拟创业产业园。优化和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发明专利转化运用。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招商行动、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产业引导基金支撑行动和高技术领军人才行动计划,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关键生产要素向哈南集聚。
——完善人才服务机制 。建立哈南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哈经开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平台作用,吸引高端人才来哈南创业兴业。设立哈南大学生创业基金,发挥中关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基地(哈经开区)、哈尔滨腾讯众创空间、哈加国际高新技术孵化器综合体等孵化器与众创空间作用,加快人才智力成果转化。加快政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培养企业家、技术人员、领导干部人才队伍,开辟优秀人才“绿色通道”,建立人才服务清单制度,打造省内创新创业首选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充分发挥哈南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强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等成果转化产业载体建设,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转化产业平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建设。加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资金扶持力度,支持产业化项目采用担保融资、信用贷款、引入创业投资和战略投资者、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和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等方式,持续融资发展,每年力争扶持5家企业实现上市融资。
以改革开放为手段
在管理模式和对外合作上谋求新突破
——稳步推进各项改革 。统筹推进“两区”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任务落实,为理顺新区管理体制,构建协调、联动、高效的管理方式提供新方案。加快构建“5+1”产业发展新格局,完善“五大功能区”和“哈尔滨金融谷”功能,加速形成上市公司发展矩阵,打造哈尔滨新区项目承载、产业发展、功能升级的强势发展板块。
——努力扩大国际影响 。积极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丝路带”、哈尔滨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建设,加强同俄罗斯、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家合作;坚持内源发展与对外开放、外向拓展相结合,深入推进服务贸易标准化、国际化、法治化建设;充分利用中俄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平台,吸引有实力的国际物流和知名跨境电商平台企业落户园区;实施机电产品出口品牌战略,支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提升哈南区域品牌价值。
——全面深化对俄合作 。以打造对俄全面合作聚集高地为己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打造中俄两国全面合作与地方区域合作基地和中心;发展现代工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外向型高端产业集聚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中俄合作高端服务业基地和对俄开放合作服务中心;加强人文合作,打造最活跃的中俄人文交流合作中心。
以优化环境为保障
在依法治理和安全 防范上谋求新突破
——深入开展依法治区 。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落实“双随机、一公开”,规范执法行为;推动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提高群众自治组织法治化水平;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宣传,以法治先行带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放、管、服”力度,推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政府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加快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网格化责任管理体系、法治化治理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有效防范、化解、管控不稳定因素,保障群众安居乐业。以服务经济、服务民生为目标,鼓励和支持律师、公证、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
——突出抓好安全生产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监管机制,强化政府监管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坚持做到减少一般事故,杜绝较大事故,积极营造安全的生产经营环境。
以民生福祉为根本
在城市形态和公共 服务上谋求新突破
——加强城市公共设施管理 。秉持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统筹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南拓公园,升级平房公园、翠柳公园,确保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3%以上;加强数字化平台的开发建设和功能整合,促进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实现老城区、新城区和新农村的一体化管理;不断提高清扫保洁机械化水平,建造1.5万平方米的垃圾压缩及转运场所,完善环卫工人休息室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弃管小区物业管理,深化物业管理示范项目创建,培育10家以上骨干物业服务企业。
——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开展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推进18万平方米保障住房建设,改善2743户居民住房条件;优化公交线路设置,增加公交线路站点,构建与哈尔滨南站、哈尔滨西站紧密衔接的区间客运网络,形成布局合理、高效快捷的一体化、立体式公共交通体系;深入实施名校培育和引进工程,加强社区教育学院建设;完成区域内2-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布局,健全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高标准的“30分钟就医圈”;深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内。
——加快公共文化事业建设 。实施“文化促进工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生活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哈南文化软实力。谋划哈南文化艺术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整合哈南国际会展中心、“七三一”陈列馆、黑龙江动漫产业基地等重点文化公共资源,吸引各类文化企业入区发展。加快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域内文化场馆建设。大力支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演艺会展、旅游休闲等产业协调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人民群众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旅游产业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