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动到捐款帮助不相识学生我用了三年
浙江爱心人士去陈言(笔名),在熟人的印象中,是一个很节约的人:出门住宾馆住最便宜的快捷酒店,出门吃饭总是点最便宜的蔬菜。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从2010年起,与助学直通车一起走访了全国多地数十户贫困学生家庭;2013年起,他加入到捐款助学的大军中,每年都拿出一两万元帮助贫困学生。
今年7月,去陈言和扬子晚报利群阳光助学直通车一起走访了灌南、阜宁的学生家庭,又被阳光学子阴聪的状态打动,决定在大学期间长期帮助阴聪。
阳光学子阴聪(左一)正在与记者交流。去陈言说,自己喜欢抓拍寒门学子笑的瞬间和阳光的一面。
去陈言说:不是我不喜欢钱了,而是在走访的过程中,我的价值观发生变化了,钱花在帮助学生学习上,真的一点都不心疼。
从2010年参与利群阳光助学行动的“感动”,到2013年开始捐款资助学生的“行动”,去陈言说,“这个过程,我用了三年。”去陈言是众多爱心人士中的一位,他的心理变化,也能代表很多助学热心人的想法。
在返回杭州以后,他写下了一段文字——
《从感动,到行动》
从2010年起,我全程参利群阳光助学行动。无论是千里之外的云南、贵州、四川、甘肃;还是与浙江接壤的江苏、江西、福建,我跟随报社记者上山下乡,并在寻访寒门学子的过程中,用手中的相机镜头——反映生活在最低层的寒门学子的生存状态;反映他们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反映他们跨进大学校门面对高额学费时的无奈。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地成为阳光助学的传播者,但美中不足的是,我还没拿出实际行动资助寒门学子。
面对面地接触这些优秀的学子,我曾经很多次有捐款助人的冲动,但脑子里还有另外一个矛盾的声音——我只不过是一家企业的普通员工收入有限,从来不肯乱花一分钱,是一个十分勤俭节约的人。虽然寒门学子的状态令我感动得热泪盈框,但我毕竟与他们素不相识。假如拿出成千上万元的钱去资助他们的话,我家里的生活水平肯定会有所下降,我应该如何给家人一个合情合理的说法?实话说,我感到很纠结,舍不得工作赚来的辛苦钱。
直到2013年6月30日。
那天特别热,我和扬子晚报记者一起去连云港赣榆县采访。为了多跑几户学生家庭,我们连中饭都没时间吃,就来到小龙头村一对双胞胎姐妹王大明王小明的家中,她们的小姨王玲流着泪回忆起当时捡回两个弃婴的情景……
19年前,当时仅18岁的王玲和她的姐姐正在泰州刁浦镇找工作,清晨刚出门,就看到两个纸盒里分别放着一对还未满月的双胞胎女婴被遗弃路边,冻得浑身发抖啼哭不止;心地善良的王玲和姐姐,于心不忍上前各抱起一个孩子回家,这两个孩子就是王大明和王小明……
“有爱一家人”左起:王小明、小姨王玲、爷爷王行元、奶奶苏玉清、王大明
19年后双胞胎姐妹花大明小明已出落成开朗漂亮的大姑娘,并双双考进了大学。可面对高额的学费,这个特困户家庭再次陷入困境。王大明的一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过去的困难已不足惧,它留给我的不是痛苦的回忆,而是更坚韧的内心!我们会以顽强的姿态笑对生活!”小小年纪,就能有这样的认识,大明小明这两姐妹的乐观,深深打动了我。
在那一瞬间,我内心深处善良,被彻底激发了出来,当即决定要帮助这两个孩子。从那时起,我不再“吝啬”花钱,陆续与多位阳光学子结对进行定向的帮助。就这样,我用三年的时间,从阳光助学传播者成为了一名捐款助学的实践者,完成了从感动到行动的过程。
是寒门学子,改变了我的价值观,使我坚定回归“性本善”。
编辑: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