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的龙江印记
周云婷
李海屾
1日23时57分,我国第41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从2007年4月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北斗卫星发射升空至今,41颗北斗卫星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达到百分之百,为顺利推进我国北斗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背后有着太多默默奉献、执着坚守的航天人。
1日上午,发射任务在即。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指控中心,卫星发射前的联调和模拟发射演练正在紧张进行。记者在此见到了来自黑龙江的航天人。
通信调度指挥员周云婷来自佳木斯,今年28岁的她作为通信指挥执行了21次中心发射任务,组织执行了31次过路星跟踪保障任务。
“我们的通信系统好似‘心脏’,联接到卫星发射环节的各个设备,时时监控卫星发射数据,以保证任何环节出现紧急情况都能得到及时处理。”周云婷告诉记者,“平均每次卫星发射前的联调有六七回,成千上万条保障信息从这里传送。”
航天发射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无论哪个系统、哪个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周云婷的工作虽不像在发射现场那样受关注,但她对此充满了自豪。
西昌发射中心以山高沟深闻名,这里的科研人员自称为“沟里人”。对于为什么选择扎根在“山沟里”,周云婷说,“念大学时就觉得这里高大上,如今能够亲身参与建设中国人自己的北斗系统,并见证她走向全球,觉得非常骄傲。”
周云婷和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相识,毕业后二人共同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并在这里认定了彼此。
过去一年内,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经执行了9次北斗三号发射任务,将17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频次越发密集,还要为过路星提供跟踪保障任务。
“通信保障,需要一直有人待命。”周云婷坦言,她自从去年结婚后近一年都没回过家。不过,父母都很支持她,今年还到西昌来看她。现在,在她的带动下,全家人都关注中国航天,并自豪地向周围的亲戚朋友普及航天知识。
因为有梦,所以扎根。富锦人李海屾也是怀抱着“航天梦”,2014年从哈尔滨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后,就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指控中心,至今圆满完成了4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安保工作。
出生于1991年的李海屾是西昌指控中心新生代中的“多面手”。他最早在中心机遥测分系统工作,“我执行第一次发射任务那段时间压力很大。”李海屾告诉记者,“每次火箭发射任务周期分前期准备、中期验证、后期发射三个阶段,而我当时到岗就是中后期。”为了能圆满完成火箭遥测技术任务,他每天加班到凌晨两三点钟,回去睡三四个小时,又起来继续工作。李海屾比喻,“遥测分系统相当于‘大脑神经’,所有火箭数据和测量设备数据都汇集到我们这里,由我们进行解析处理后,投送到指挥大屏,为指挥人员和专家分析火箭状态提供依据。”
因为性格开朗、豪爽,李海屾还负责过宣传和安保工作,为让更多人了解航天知识,他联系西昌部分小学组织到中心开放参观。在安保工作中,与地方的国安、网监、公安等部门密切交流,为航天发射营造安全的外部环境,确保每次发射“万无一失,圆满成功”。如今,李海屾负责人力资源工作,他说,“要把人才调配好,使用好,放在最适合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力量。”
在西昌指控中心工作的四年间,李海屾在四个岗位上得到了历练,他说,这四个岗位他都喜欢。因为发射任务越来越密,四年来,他只在第一年春节回过一次家。
“成长动力源于压力,周围同事都是博士、硕士,如果不努力学习,肯定会被落下。”工作之余,李海屾正准备读在职研究生,加紧给自己充电,希望可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龙江赤子。哈尔滨市木兰县人郭云龙是西昌发测站常规组组长,他2012年参加工作,带领常规燃烧剂、常规氧化剂和污水处理三个专业人员圆满完成发射任务的燃料取样化验工作和污水处理工作,未出现过任何差错和安全事故。
西昌指控中心副主任陈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黑龙江人工作认真、踏实、勤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问题都能积极面对,主动学习,同时黑龙江人热情豪爽的性格,也给中心带来了活力,希望黑龙江能有更多的人才加入到我们航天大家庭中来。(文/摄邹耀文 记者彭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