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铸剑师的“侠客梦”

09.08.2016  15:06

窦玉征正在仔细打磨剑身。

  康熙战刀、乾隆大阅刀、七星、龙渊……失传名刀名剑再现江湖;锻打、研磨、雕刻,传统铸剑技艺一一复现。

  日前,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的古兵器制作技艺在省博物馆亮相,一大批只有武侠小说中听说过的名刀名剑与世人见面。这些刀剑的铸造者也随之揭开神秘面纱。

  A 为学精湛技艺抡了4年铁锤

  盘着发髻,一手老茧,胳膊上落下不少烫伤疤痕……48岁的铸剑师窦玉征是河北沧州人,从小习武,酷爱兵器。十几年前,窦玉征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节目,介绍浙江省龙泉市铸剑大师陈阿金。

  窦玉征说,自己对刀剑几乎着了迷。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前往登门拜师。当时,继承了祖传铸剑技艺的陈阿金堪称国内刀剑铸造界的顶级大师,前来求艺者众多,经过一个多月的“软磨硬泡”,窦玉征以一颗诚挚之心打动了陈阿金。此后,窦玉征在龙泉整整抡了4年铁锤。

  “剑身锻造、剑鞘制作和装具配置是宝剑制作必不可少的三道工艺,涉及磨工、木工、漆工和金工等多种工艺,每道工艺又可细分出十几道程序,加起来有上百道工序。”正在用力打磨剑身的窦玉征介绍。

  窦玉征擅长锻造和整形,也就是将一个铁块打造成一把初具雏形的宝剑,这是铸剑过程中最辛苦、最艰难的环节。

  一把锻造好的剑,剑身上布满细密黑纹,这是经过成千上万次的淬火、捶打后的痕迹。而锤打、温度、力度的不同,也会体现在剑纹上,直接影响着剑的质量。

   B 铸剑世家曾为谋生造农机具

  10年前,窦玉征学成技艺后找到黑龙江省非遗保护名录的古兵器制作技艺传承人——现年42岁的王启兵,以及另外6位志趣相投的“剑客”。在王启兵的带领下,他们在七台河市开办了“启兵刀剑坊”。

  王启兵的祖上一直居住在中原,从事兵器制作。到了金代,金太祖将一批中原能工巧匠强迁到阿城,开始为皇族打造刀剑,王家祖先那时来到了东北。到了清末,热兵器出现,王家靠打造刀剑维持生计出现困难,于是改行做农机具,并搬家至七台河。尽管这样,王家秉承的金代锻造技术一直代代相传。

  王启兵说,除了一些祖传技艺外,更多的是精工出细活。打造一把宝刀,要折着打、扭着打,几千次到上万次,次数越多,物理性越好,韧性、硬度越高,杂质少、更漂亮。王家最擅长打造的是永乐剑和康熙战刀,自家传承最老的是一把500年前的无名刀。

  C 一把上好宝剑能卖20万元

  谈起古刀剑,“剑客”们更崇拜汉剑和汉环首刀,那是冷兵器刚出现不久便达到的顶峰,后朝历代都无法超越。汉剑剑身狭长,剑刃带有弧度,剑身又有四、六、八等多个面。装饰巧致,剑柄的制作亦大有讲究,如刘备的佩剑剑柄就采用了双层高密度蜡棉绳古法缠制。

  当代铸剑师用古法抡锤铸剑,打造的是宝剑,收获的却是一种“侠客精神”。王启兵说,一把上好的宝剑要经过一个月的制作,市场价格可达20多万元。在每把宝剑“出炉”后,铸剑师都会在剑把内部留下自己唯一的记号,这是几千年传下来的行规。

  “什么人在买剑?当然是有着闯江湖情结的‘侠客’了。”王启兵说,这些人会上门求剑,拿到宝剑后,他们会如顽童般欣喜若狂,抱着不肯放手。当然,还有一些人是为了收藏和当作礼品赠送。

  窦玉征每个月会有上万元的收入。他说,自己生活在当代,内心却一直穿越在古代,最渴望仗剑天涯。曾有人说他“精神不好”,但窦玉征并不在意,因为外人并不理解他心中的畅快。窦玉征表示,目前,国内的铸剑师只有百余人,最大的问题是“接班人”不足,年轻人中很少有人愿意“舞刀弄剑”了。

  为了让古法铸剑能够流传下去,一年前,王启兵在哈尔滨市一曼街开了一家刀剑博物馆。“七剑客”还将亲手打造的5款价值不菲的宝剑捐赠给省博物馆永久收藏,希望历史能够记住这个充满传奇故事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