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兽研“揭开”艾滋病毒“糖衣”
23.09.2014 16:32
本文来源: Harbin.Dbw.Cn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天然免疫联合实验室的一项研究取得新突破,由郑永辉研究员领衔的基础免疫创新团队发现了抑制艾滋病病毒囊膜蛋白合成的新途径,该研究为艾滋病疫苗的研制及抗艾滋病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方向。相关研究论文《线粒体蛋白TSPO通过内质网相关蛋白降解途径抑制艾滋病病毒囊膜蛋白合成》日前发表于美国《病毒学杂志》。
绝大多数动物病毒,包括能够引起艾滋病、流感、乙型脑炎、丙型肝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登革热等严重疾病的病毒,在病毒颗粒外都有一层由糖蛋白和脂类分子形成的囊膜。这些糖蛋白又称为囊膜蛋白,是病毒识别并感染宿主细胞的唯一工具,其在决定病毒毒力、介导病毒在宿主体内的繁殖和扩散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囊膜蛋白能够诱导感染个体宿主产生具有保护性免疫功能的中和抗体,因此被认为是疫苗研制的重点对象。
艾滋病疫苗的研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至今仍没有成功。其难点之一就是艾滋病病毒的囊膜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很难得到高效表达。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就发现,在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只有15%的病毒囊膜蛋白能够得到表达,其余绝大部分都滞留在细胞内质网中被一种尚不明确的机制所降解。近年来,哈兽研基础免疫创新团队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他们发现,一种线粒体转位分子蛋白(TSPO)可引起病毒囊膜蛋白在内质网中降解,抑制病毒囊膜蛋白的合成,从而达到抗病毒感染的目的。
据研究员郑永辉介绍,这一研究结果为抗艾滋病疫苗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不仅对艾滋病的研究有重要贡献,对其他囊膜病毒的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来源: Harbin.Dbw.Cn
23.09.2014 16:32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