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去世 享年96岁

11.11.2015  13:06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 资料图

2013年5月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柏林会见施密特

  原标题: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去世

  新华社柏林11月10日电据德国媒体报道,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10日在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去世,享年96岁。

  施密特生前的责任医生格雷滕当天向媒体宣布,施密特于当地时间下午2时30分许去世。

  今年8月初,德国遭遇高热天气,施密特曾因脱水在汉堡入院治疗。9月初,施密特突发血栓再度入院,并在汉堡一家医院接受了手术,两周后离院回家休养。据德国媒体报道,此后施密特的身体状况未获明显好转。近日来,施密特的病情因“出现感染”而明显恶化。

  施密特1918年12月23日出生在汉堡的一个教师家庭,二战后进入汉堡大学攻读政治学和国民经济学,1946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969年起,他先后担任联邦德国国防部长、经济部长和财政部长。

  1974年至1982年,施密特担任联邦德国总理。民调显示,他是战后最受欢迎的德国总理之一。作为资深政治家,施密特在离开政坛后仍密切关注和研究世界形势发展,并通过著书、演讲等形式活跃于大众视野。

  施密特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德中关系的开拓者和推动者。1971年,时任国防部长的施密特力促总理勃兰特与中国建交。1975年,时任总理的施密特首访中国,成为两国建交后首位访问中国的德国总理。此后,他曾十余次访问中国,持续关注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并在自己的多本著作中畅谈对中国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见解。

  2013年5月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柏林会见施密特。李克强说,施密特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是中德关系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你作为有世界眼光的资深政治家,不仅为中德关系发展发挥了特殊作用,而且为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中方表示高度赞赏。施密特感谢李克强会见,表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钦佩。

   吁西方放弃优越感,尊敬中国

  施密特在著作《最后一次访问》中再度强调了既有观点:即不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出发,西方都应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共产党及政府的所作所为有更多的理解,在某些方面,西方还应向中国学习。

  这位德国社民党老党员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共产党将竭尽全力维护其不受限制的统治权。在许多美国人和欧洲人眼里,这样的一党专权制度背离西方政治传统,绝对不可接受。但我却觉得,对中国人民及其邻国而言,这一制度所保障的政治稳定十分重要,甚至是让人受益的。在市场经济革新进程中,威权政治架构无疑也发生了变化。显示一个法治国家正逐步发展起来的迹象已能见到。不过,人们应该给予更多时间,使法治国家得到进一步完善。而任何试图从外部干预、试图加快相关进程的做法都可能引发大的灾难。

  施密特认为,中国在未来数十年内仍将是新兴国家,在对外关系上将继续保持谨慎态度。那么西方应如何同中国打交道?施密特表示,为实现和平合作共存关系,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西方放弃优越感,而且要对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民族表示尊敬。第二,让中国作为平等伙伴参与所有讨论经济、财政、气候、裁军等全球事务的跨国组织。第三,不对可以预期的台湾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接近以及由此导致的和平统一持反对立场。

  施密特接着以日本明治维新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为例指出,西方政治家必须明白,经贸领域激烈的竞争同政治领域的携手合作绝非相互排斥,西方无法阻止中国在经济和技术领域的继续发展,更不应拒绝政治上的合作,甚至试图对中国施加政治压力。

  施密特在文章中写道:作为欧洲人,我不愿放弃欧洲和北美的启蒙带来的成就,但是我看到,没有这一传统的其他民族和国家不仅有生存能力,而且也在经济领域取得了辉煌的进步,甚至还超越了我们的经济前进步伐。对我来说,由此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欧洲人必须重新加强研究,必须向他人学习。欧洲人今天在科学和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中国人很快也能达到,欧洲人生产的产品中国人很快也能生产,而且还会更便宜。(来源:参考消息)

   延伸: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写书评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撰写书评,称这本书使他受益匪浅。

  施密特在书评中说:“我于1975年首次访华,此后中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在几十年中多次拜访中国,对中国及其5000年悠久文明愈发仰慕。而习近平的这本书也使我受益匪浅。”

  “2012年5月,我与习先生相识于北京。半年后的2012年11月,习先生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施密特说,“观察他任职后的两年,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过去40年,中国高层政治家的利益关切和视角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又坚持了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传统。”

  谈到中华文明,施密特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绵延不绝,而且至今充满活力”,“就在15世纪,中国的文明发展无论在造船、印刷还是军事技术都仍旧领先世界”。

  施密特也谈到了19世纪以来,中国遭受侵略、积贫积弱的历史。

  “19世纪,欧洲列强虽然没有完全霸占中国,但已经建立了所谓的租界,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这个过程中一马当先,德国也参与其中。”施密特说,“日本在20世纪对中国进行的大规模侵略使中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孙中山等人多年不懈努力以摆脱外国强权,中国人民最终于1949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取得胜利,中国得以重建。”施密特说。

  谈到邓小平同志带领中国人民开启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施密特说:“正是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对外开放,融入了全球经济。也是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人走上了不断富裕的道路。”

  施密特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坚信这种发展模式,也同时需要处理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繁杂、重要和艰巨的任务。”

  施密特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告诉外国读者,中国的领导层遵循什么样的哲学,中国的发展方向依据何种战略方针。如此,世界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

  “习近平主席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必须为此找到自己的道路重新成为世界强国。”施密特说,“这样的书籍有助于外国读者客观、历史、多角度地观察中国,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更全面地认识中国。”

   书评最后说:“西方国家常常按捺不住冲动,在中国和中国领导人面前扮演教师爷的角色,这种好为人师往往源自傲慢因而碰壁。西方国家或许应该识相地放下身段,让公平竞争发挥作用。”

编辑:聂诗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