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每个家庭拥有签约医生

24.12.2015  09:58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称到2020年,各地要力争实现让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利民政策获得好评,如何落地,保证签而有约,以及让民众获得真正的实惠成为舆论探讨的主要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将“医药代表”纳入新职业获得舆论关注,舆论期盼,医药代表能够摆脱此前的不良舆论印象,建立行业制度,规范行业细则。近日,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透露,近5年我国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增35%。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主要是男性同性性转播引发讨论,防艾形势严峻,宣传引导亟待加强成为舆论共识。

   热点话题解读

    1.卫计委称未来每个家庭要拥有一名签约医生引热议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与管理、加强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保障与监督管理等。其中,提到的到2020年,各地要力争实现让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每个居民有一份电子化的健康档案,引发舆论的强烈关注。

  推行签约医生被舆论评价为利民好政策,媒体探讨如何落地实现。多数媒体对推行签约医生的做法表示了肯定。《华西都市报》指出,“签约医生”加之电子健康档案的设计,确保了居民个体能够处于延续性的、全方位的健康管理中。而这一切,无疑为后续的精准医疗打下了基础。《法制日报》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健康中国”的理念,家庭和社区正是“健康中国”起步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让社区居民感受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惠和好处,把常见病、多发病消灭在社区,不仅能让“看病难、看病贵”迎刃而解,而且会让“健康中国”早日来临。签约医生虽然有了纲领性文件,但如何让签约医生落地成为舆论担忧的问题。其中,代表性观点就是认为应该保证“签约医生”签而有约。荆楚网提出,要真正使“签约医生”做到“签而有约”,我们还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的医疗现状,破解可能会遇到的尴尬。首先,要看到当前医疗资源的失衡和缺失的现状,破解“签约医生”可能遇到的“僧多粥少”的尴尬。其次,要看到医务人员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的现状,破解“签约医生”可能遇到的时间和精力不足的尴尬。再次,要看到签约医生制度产生的费用问题,破解居民不愿意甚至不想缴纳相关费用的尴尬。《北京晨报》、《法制日报》都提出推行签约医生须建立配套制度。《北京晨报》认为,让签约医生进户,需要更多配套措施出台,同时,各类医疗资源,也亟须输血以待。《法制日报》指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不能只关注制度的功能设计,还需考虑到基层全科医生的权益,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从待遇上、思想上、工作上关心他们,提高其积极性。

  相比于媒体的肯定和建言献策,网民呈现出非乐观态度。由于现实中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尚未解决,卫计委提出的到2020年每个家庭要拥有一名签约医生并未获得网民首肯。不少网民抱怨称“想象很完美,现实很骨感,以现在的中国医疗状况,实现每个家庭一名签约医生完全是大话”。对于民众而言,对于是否有签约医生的观感并不强烈,他们更期待的是能够在医疗卫生改革中获得实惠,如能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能够拥有完善的医疗保险和免费医疗等等。有小部分网民也表示了期待,认为每户家庭拥有一名家庭医生,是个美好的愿景,但现今医生数还较少,目标任重而道远。另有网民指出,地区居民流动性大、相互难信任都会导致家庭医生“进门难”,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建立起来的和谐关系,试点推广家庭医生首先入住社区的医疗体系的过程必不可少。

    2.百万医药代表成为正式职业舆论期待建立行业规范

  近日,历时五年、七易其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正式出版发行,其中把“医药代表”纳入新职业,并定义为“代表药品生产企业,从事药品信息传递、沟通、反馈的专业人员”。一直备受争议的医药代表在“国家确定职业分类”上首次获得身份确认。

  医药代表成为正式职业有利于医药代表整个行业的提升和发展。《南方日报》的报道文章《百万医药代表成为正式职业呼吁建立行业制度》获得大量转载,文章溯源了医药代表的发展历史,回顾其从社会地位受人尊敬,收入也颇丰的地位,到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沦为“销售”。引用医药专家话指出,医药代表行业的沦落,跟我国长期缺乏医药代表的管理和约束机制有关。我国对医药代表不仅没有准入门槛,也没有一部公认的行为规范。现实中,医药代表成为一群素质不齐、手段灰色的“营销公关”的竞技场。资深业内人士认为,医药代表纳入正式职业后,将淘汰一部分不合格的从业人员,有利于整个行业的整顿和发展,行业得到规范,医药代表的前景也会光明起来。《信息日报》也指出,“医药代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收录且有明确定义,意味着医药代表将纳入正规化、职业化管理。中国制药网则提出疑问,医药代表正名以后,目前绝大多数医院拒绝医药代表入内,抓人、罚医生等现象是否会继续?医药代表的职业尊严是否就有了?如果这种行业潜规则仍然普遍存在,国家给了这个职业身份,但是医药代表还是难以抬起头。希望行业环境不断得到净化,普天之下的药代都能阳光工作,堂正做人。

  葛兰素史克裁减中国医药代表,医药代表何去何从获关注。日前,葛兰素史克表示已裁减40%中国医药代表。业内认为,在经历医药代表行贿丑闻后,葛兰素史克想通过削减医药代表数量来达到洗白的目的。对此,《北京商报》评论指出,行贿事件不仅仅是医药代表的问题,背后是葛兰素史克在管理上的漏洞。报道联系了“医药代表”成为正式职业的消息,指出葛兰素史克行贿事件发生后,外资企业的内部管理都严格起来,很多医药代表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走,职业化管理有助于行业发展,葛兰素史克等外资药企也不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切还要根据中国市场的具体发展情况而定。

  从舆论反馈来看,民众对医药代表正式职业化的关注度并不高,仍以医药行业人士关注为主。业内人士对此以肯定态度为主,期待医药代表职业的有序发展。普通网民对医药代表的印象仍然停留在“推销”、“行贿”等关键词上,网络中的调侃和讽刺言语仍不绝于耳,关于医药代表行贿受到处罚的新闻成为此类言论的集中地。医药代表成为新职业有助于建立医药代表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但医药代表的职业化管理并不能一蹴而就,要改善医药代表在民众心中留下的不良印象,丝毫不能懈怠,仍需在政策支持的前提下提高行业自律性,逐步建立行业规范和监管制度。

    3.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年增35%舆论宣传引导亟待加强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近日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透露,近5年我国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增35%。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主要以性传播为主,主要是男性同性性转播。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报告现存活15-24岁的青年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9152例。

  学生感染艾滋病和男同艾滋病严重成为重点关注问题。媒体纷纷转载《新京报》的调查报道《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年增35% 8成是“男同”》,强调年轻的大中学生,不再是艾滋病防控人群中可“忽略”的群体。各具体地区的中国艾滋病患者情况也陆续获得媒体关注,《北京艾滋病病例30年近2万:学生疫情仍在上升》、《吉林省内学生艾滋病病例增多九成为男男同性传播》、《湖南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学生九成为男性8年上升了37倍》等针对当地艾滋病情况的报道涌现。同时,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也在各地开展,媒体不遗余力的报道提高了公众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业内专家指出,部分人群尤其是“男男性行为”感染率持续较高,防控形势严峻。《中国青年报》重点分析了为什么高校学生群体艾滋病感染率连年增长,认为在中学阶段有较大的学业压力,大学阶段少了父母和老师的督促,学生面对开放环境无所适从。而社会对于性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导致疾病传播率的增加。但这些都不是艾滋病在校园高发的终极理由。归根结底,这是中国性教育欠账所带来的结果。中国性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还不能做到在小学到中学,形成配套的初步认知向答疑解惑过渡的体系。另外,对成年人也要进行性知识的重新启蒙,包括性安全的预防和性道德。

  青年学生防艾形势日益严峻,舆论宣传引导亟待加强。早在今年8月,国家卫计委、教育部近日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期望通过防控措施,延缓青年学生中艾滋病疫情的上升。网络舆论场中,部分网友不满媒体强调青年学生染上艾滋病8称是“男同”,认为此举会激发对同性恋的歧视。但也有网友认为,“男同”中感染率高是事实,媒体的强调可以提醒他们保护自己,做好防护措施。目前,艾滋病防护公益宣传活动已经陆续在各地举行,更多民众、机构等参与到宣传中,有助于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

编辑:高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