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重创新,强平台,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保障“双一流”建设目标实现

31.03.2016  09:43

    哈工大报讯(付强/文)我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是在完成“十二五”期间各项工作、迎接“十三五”规划开局的关键之时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党代会的工作报告已成为我校规划“十三五”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报告中有关科研工作的部分,客观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上的科技发展趋势和我校工作面临的形势,科学地提出了今后5年我校科研工作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对我校在“十三五”期间如何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领会学校党代会精神,明确科研工作未来的发展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科研工作快速发展,保障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百年强校总体建设目标的实现,应成为我校科研工作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重中之重。

      一、坚持“两个面向”,保持特色,把握好科研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党代会报告准确地把握了当前我国高校科技工作所处的新背景和面临的新要求。国家明确要求深入创新驱动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十三五”百大工程等重大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强调加快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同时,科研形势面临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科研管理服务机制的“四个组织形式的转变”。这些变化为高校提供了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其中,国防科研正从跟踪向引领世界军事技术的趋势发展,国内大学及科研机构参与国防科研的热情高涨。我们如何适应军队改革新思路,保持国防优势,更加有效地服务国防航天?民品科研需求导向明显,重视企业牵头,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组织实施,我们如何与企业建立联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产业技术升级对高校成果转化的需求前所未有,如何加强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科研组织模式,促进军民融合发展?针对这些新时期变革,如何转变观念、加速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长期以来,我校科研工作在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融合”、“军民融合”上有着优良的传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学校科研工作应保持特色和优势,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体现出我校服务国家与社会的基本定位。

      二、以改革为动力,居安思危,明确我校科研工作的发展目标

    党代会报告在充分肯定我校科研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居安思危,全面分析了目前我校科研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偏少,领跑国际科技前沿的能力还不够;学术领域发展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不足;行政划分带来资源、人才上的“条块分割”限制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交叉;有利于青年教师发展的激励、评价机制尚未健全;国家级学术、科研平台尤其是大平台数量不足;科研工作的国际合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针对上述不足,党代会提出了我校“十三五”科研工作重点发展目标。我们要以“迎百年、创一流”为目标,以“两个面向”为牵引,以打造与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完备的科研体系为重点,充分发挥“龙江第一技术创新源泉”的重要作用,抓住时机,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加强顶层设计,保持特色,强化基础,促进转化。兼顾近期与长远,主动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全面提升我校科研工作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服务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能力。

  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学校科研工作国防和工程特色更加突出,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地位显著提升,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加强,在基础研究、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及重大标志项目、成果转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发展一批能够带动行业发展、支撑和引领国际科技发展的特色研发基地,使学校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三、以创新求发展,狠抓落实,促进我校科研工作全面快速发展

    1、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

    实施“三位一体”创新体系建设,科学定位、超前培育、卓越管理,支撑长远发展。侧重基础研究,创造宽松环境,储备创新思想;侧重学术前沿,加强学科交叉,推进协同创新。侧重人才培养,坚持引培并举,加强团队建设。

  坚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突出新方向和交叉方向的超前培育,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以国家“2011计划”实施为契机,建立“高准入、高投入、高产出”的人才建设体系,以国际化视野培养拔尖人才,培育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在优势领域设立一批科学家工作室,在重点学科领域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着力引导学术自由探索,激发创新活力,建立适应新一轮改革的基础研究评价激励机制,保持一批相对稳定的基础研究团队;围绕“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组织面向俄乌技术引进为主的科技合作,推进面向欧美学术思想交流的科技交流,提升科研国际化影响。围绕完成“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个国际化、开放式、汇聚全球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人才高地,促进学校理学建设和基础研究建设。

    2、强化国防航天特色,提升支撑和引领国防科技发展的创新能力

    围绕“支撑航天装备研制、引领科学技术发展、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三大使命,以两机专项、新材料、深海空间站、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智能制造、载人航天与探月、火星探测等国防科技计划为重点,军民融合,全面开展重大科研的规划论证工作,形成我校承担新一代装备研制重大项目的国内优势;聚焦颠覆性前沿技术,超前培育,通过建立交流平台及项目库,推动跨学科协作,争取在信息、材料、能源、生物和光学等优势领域,提升国防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未来技术发展;加快国防科研平台建设,打造军工创新战略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联合航天企业集团共同创建国家宇航实验室;全面建设我校基础研究和重大项目相互支撑、协调并进的国防科研创新体系。

    3、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全面提升服务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创新能力

    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为契机,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高档数控机床、高效智能电力系统、深海探测、第五代移动通信等国家战略工程,以承担一批国家重大计划项目为载体,建立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联系的产学研联盟,从基础前沿、重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组织实施;以围绕“中国制造2025”的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为突破口,取得若干标志性成果,牵头和参与一批国家级创新中心,力争组建国家实验室和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持续有效地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创生一批军民两用的原创性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军民融合“源头创新”;全面实施“互联网+”产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围绕数字化生产、精准农业、机器人智能等内容开展技术融合及应用,建设一批互联网应用平台,开展应用示范。

    4、把握战略机遇,增强服务区域发展的创新能力

    抓住“东北振兴”、“一带一路”发展带来的机遇,发挥“龙江第一技术创新源泉”的重要作用,全力推进省工研院、机器人等产业集团和国内地方产业研究院建设,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孵化区,加大成果转化政策扶持力度,全力促进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包括发展航天产业,做大军工产业,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光电信息、农业、材料等行业,成为促进我省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加强成果转化体系建设,营造激励师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政策,通过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设立创新创业型岗位,激励教师创业积极性,依托省工研院,建设创业服务机构,实现专业化管理,释放教师科研生产力;创建“政产学研用金介”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建设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围绕能源合作开发、跨境产业园区、人文科技交流等方面,支持我省“一带一路”之“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汇聚吸引高端科技人才,为龙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为龙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5、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出台《哈工大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实施意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以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在可持续能源、大数据、智能装备、新材料、环境工程、动力和土木工程等领域建设若干交叉学科研究院,瞄准产学研平台和重大科技计划横纵交叉结合点,与各学院形成相互支撑和补充,横向与行业主体企业打造战略联盟,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基地;纵向围绕国家战略规划和研发计划,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培育重大标性成果;出台《哈工大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与《哈工大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条例》,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探索建立一套依托学科一体化运行,相对独立、符合国家要求和科研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出台《哈工大分析测试中心管理条例》,以学校分析测试中心为基础,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系统建设,提升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建立有效机制,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营造激励创新、学术自由规范的良好科研环境,健全以激发活力、有利于学科建设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科研工作对学校发展的支撑作用。

科学研究(冯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