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打造升级版现代农业

01.02.2016  10:55

  2015年,绥化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实现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工作主基调,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快速推进,全面启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推进“种得好”向“销得好”转变,实现农民多元增收,现代农业建设实现了新升级。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新提升

  绥化市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区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强化投入、调整结构、大上科技等一系列扎实举措,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超过300亿斤。

  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引领产能提升。园区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机化作业等十个方面的内容,数量从2011年的近百个发展到现阶段的606个。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产能提升。推进农机化建设,全市建设农机合作社253个,农机合作社标准化作业覆盖能力达到1167万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9%。强化水利化建设,全市机电井达到11万多眼,旱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水稻智能浸种催芽车间已发展到77个,一次性催芽能力达到1万吨,可为500万亩水田提供优质芽种,覆盖了水田面积的90%以上;全市水稻大棚总量达到19万栋,大棚育秧率达到99%,提高了10个百分点。

  通过提高科技应用水平支撑产能提升。大力推广了玉米大垄双行松卡旋耕作模式等10多项重点技术,年均推广面积在5000万亩次以上。共落实“三减”试验2.9万亩、39点次,为提升农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探索出了路径。

  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实现新突破

  推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该市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4.47万个。成功探索了企业带动型、村组干部牵动型、能人领办型、农机合作社承载型、场(院、校)地共建型、市场引带型6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模式,推广了股份合作、家庭农场、农企合作、农机合作社、场村共建五种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完成土地流转1649万亩,占耕地的57.4%。

  扎实推进以确权登记为重点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绥化市政府下发了《绥化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方案》,全面启动了土地确权登记工作,试点村颁证前的实质性工作已经完成。全市已有17个乡(镇)、67个村开展土地确权工作,目前已完成53个村,涉及22738户、66.5万亩耕地。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农业贷款产品27种,发放贷款5689笔,贷款金额11.9亿元。积极引导保险机构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已引入5家保险公司介入农业政策保险领域,完成承保面积841万亩。

  “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全面启动

  推进“互联网+”绿色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绥化重新制定了22个作物A级绿色食品的25项操作规程,全市重点规划了161个高标准示范基地,面积28万多亩,全部执行A级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建设国家大型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个,面积780万亩。

  开展智能农业建设。目前,全市已经建设21处智能农业示范区,对作物生长进行全程监管、全程记录,消费者通过电脑或手机,可随时查看作物生长,通过扫描二维码还可对产品进行溯源。

  “种得好”更要“销得好

  加快市场建设。这个市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建设思路,加大市场建设力度。目前,各级各类农产品市场217处,其中产地批发市场29处,亿元以上批发市场、农贸市场11处,年交易总额53亿元。农产品外销到北京、上海、武汉、山东等20多个省市,并出口至韩国、俄罗斯等。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依托资源定向招商、重点招商,大上农产品加工项目。全市各级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57户。列入省政府重点支持投资超亿元的绿色食品产业项目20个,位居全省第二位。农产品加工从简单初级的分割肉、玉米淀粉、奶粉、保鲜蔬菜等十几个品种转变为火腿肠、猪蛋白血、玉米油、谷氨酸、奶酪和高端液体奶等几百个品种,加工层次逐步深化。促进“互联网+”电商发展。目前全市有56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驻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平台,38户“三品一标”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驻黑龙江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积极推进“北菜南运”工程。连续两年举办蔬菜产销对接会暨全国“北菜南运”发展战略研讨会,蔬菜生产呈现出面积扩大、质量提升、效益增加的良好态势。建成500亩以上蔬菜基地160个,“北菜南运”销售网络日益扩大,全市蔬菜产品有一半销往南方,打进全国18个省区143个城市。一些蔬菜产品还走出国门,“蔬菜集散地”、“蔬菜交易中心”和“北菜南运”核心区的地位逐步确立。

  农民多元增收渠道实现拓宽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扩大劳务输出促增收,目前已经内转外输劳动力113.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4.4亿元,同比增长4%和17.2%,支持自主创业促增收,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农民从事个体经营达到2.2万个。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有序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自主流转承包地,支持农民从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让、转让中获得财产性收入,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及林权抵押融资为突破口,扩大农民融资空间,盘活农村存量资产,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拓宽农民融资渠道。全市新增各类涉农贷款59亿元,同比增长11.6%。目前,已开工建设扶贫产业项目近30个。全市贫困村扶贫互助资金总额已发展到32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080万元,加入到互助组织的农户7562户,其中贫困户占51.2%。累计发放贷款7780万元,受益6122户,受益人口23263人。(作者:郑鹏飞 史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