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窑青瓷收藏第一人:捐故宫一陶罐估价1800万
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
邀请一位余姚民间藏家办展览
他被称为“中国越窑青瓷收藏第一人”,光私人博物馆就开了3座
此次还将无偿捐赠22件藏品,其中一件陶罐,保守估价1800万元
本报通讯员方其军本报记者龚振岳
越窑青瓷是中国古陶瓷的鼻祖,有“中国母亲瓷”之称。始于东汉,盛于北宋,至南宋逐渐式微。在中国的瓷器史上,越窑青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余姚,有一个名叫陈国桢的民间收藏家,专注越窑青瓷收藏30多年,累计藏品有1万多件。近日,陈国桢获邀于今年5月份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其部分越窑藏品。该展览,是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18场展览中,唯一的民间藏家藏品展。展览结束后,陈国桢还会把自己的22件精品收藏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据保守估价,其中的一件陶罐就价值1800万元。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来到余姚,见到了这位在圈里圈外久负盛名的“中国越窑青瓷收藏第一人”。
故宫博物院90周年庆
邀请余姚民间收藏家办展览
即将在故宫举办的陈国桢藏品展,是故宫博物院为迎接90周年院庆,专门举办的18个展览中的一个,足见其重要性。
去年11月22日到28日,陈国桢带着他的藏品在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叠翠——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藏精品展》,展览反响热烈,同时也引起了故宫博物院专家们的兴趣。
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认为,这次展出的藏品艺术水准很高:“这次展出的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藏品,可以说都是越窑精品,过去面世的越窑瓷器品相一般,而这次展出的则相当精致。”
在经过进一步沟通之后,陈国桢决定把所收藏的22件古代青釉陶瓷器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这些藏品时代跨越战国、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和北宋,几乎就是一部越窑的兴衰史。
故宫博物院专家表示,这些陶瓷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部分藏品还弥补了故宫博物院相关藏品的不足,丰富、充实了故宫博物院的青瓷文物收藏。
为了表彰陈国桢的捐赠行为,故宫博物院将镌刻陈国桢名牌并悬挂于景仁榜(主要用于表彰捐献文物给故宫的爱国人士)上。故宫还计划,于2015年5月举办陈国桢历代越窑青瓷展,连同22件捐赠的文物,共300多件参加展出。
他捐出的22件越窑藏品
光一件陶罐就估价1800万元
这几天,陈国桢正忙着在北京协调展览相关事宜。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刚刚从北京飞回来,一下车子,一位头发花白、脸色红润、精神矍铄的老者,一下子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就是今年已经69岁的陈国桢。
“这22件捐赠的青瓷器里面,有几件真的是我的心头好啊!”说着,陈国桢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了几张捐赠品的照片。
其中有一个陶瓷罐,陈国桢说全世界目前只有两个,另外一个收藏在美国的波士顿博物馆。“这个陶罐的制作工艺相当高超,放在现在,也没人能够做出来。”罐体表面镶嵌有琉璃,而瓷的烧制温度在1200摄氏度左右,但是琉璃只需900摄氏度,也就是说,把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烧制,现在想想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这个陶瓷罐,据故宫博物院专家估价,“保守估计,也在1800万元左右。”
对于自己酷爱的精品越窑陶瓷,用陈国桢的话说,就是“不计代价,买到再说”。他甚至把自己的别墅卖掉,用来收藏青瓷。可以说,藏品的经济价值并不在陈国桢的考量范围之内。
“别看这些越窑青瓷是我收藏的,但它也是属于国家和人民的,也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东西,更是属于世界人民的。”他说。
专注越窑青瓷收藏30年
光私人博物馆就办了三个
说起自己的收藏史,陈国桢摇摇手说:“其实不值得一提,30年里面,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但是,这都不重要。”
陈国桢觉得,重要的是那些藏品被他收藏了起来,能够得以好好地保护,继而被传承下去。
陈国桢的收藏其实受到了父亲很大的影响,他的父亲陈思照在解放前是颇负盛名的中国木粉大王,经营四明山木粉(香粉),销往世界各地,人称“木粉大王”。
陈思照本人也是一名收藏爱好者,家中藏了不少字画和碑帖,当然,也有不少古陶瓷。
在那个年代,古陶瓷几乎无人赏识,于是这些藏品全部放在他家院子后面的小屋里,而它们,也成了陈国桢陶瓷收藏爱好的开始。
早年开办电器配件厂起家的陈国桢,在不做实业之后,专门做起了越窑青瓷的收藏。“这么多年下来,我的藏品有1万多件,但是从来没有卖过,都是用早年的积蓄到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买来的。”
这次采访的地点,选在了陈国桢自己一手开办的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位于余姚老城区护城河姚江边上,跟老城楼舜江楼比邻。从十年前开办博物馆以来,陈国桢把他的部分藏品都放在了这里,免费开放给市民和游客参观。这十年间,不计算藏品本身,光花在这一家博物馆上的费用,就达两千多万元。而同样性质的博物馆,陈国桢还在上海、宁波各开办了一家。
延伸阅读
越窑陶瓷:
中国的母亲瓷
宁波素有“瓷母”之称,曾经千年窑火不断,宁波地区出产的瓷器以“类玉、类冰”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越窑”两字,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蒙的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上世纪三十年代,陶瓷考古学者陈万里考察了上林湖的古窑遗址之后,让世人知道了这个古老的窑系,越窑青瓷从此名扬天下。
越窑陶瓷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又被称为“中国母亲瓷”,是中国古陶瓷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内涵最丰富的古窑系。其开创于东汉,历晋、南朝,到唐、五代、宋时得到蓬勃发展,北宋中晚期经历了由鼎盛到衰落的过程,在南宋初又进入一个短暂的繁荣期。
越窑主要分布在浙江上虞、慈溪一带,不仅生产民间用瓷,而且早在唐代就设置贡窑,宋朝时设置官员职位专门监管瓷窑,烧制高档的宫廷用瓷。产品在唐代晚期开始大量外销,在亚非欧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发现过越窑青瓷。可以说,越窑的生产工艺对我国后续的瓷器制作,以及对朝鲜半岛、日本的青瓷生产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报通讯员方其军本报记者龚振岳
编辑:陈丹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