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林霞:谈职业坚守

22.11.2014  11:59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用微博的,发出的第一条信息是什么,加的第一个好友是什么。我是2010年4月份,毕业的那年开通的微博,那之后,睁开眼第一件事一定是刷微博,看看关注的好友发布了什么动态,官微发布了什么新闻。4年后的今天,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开微信,看看聊天信息、朋友圈,许多新闻、信息也是由此获得。

  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重塑商业模式,也改变人们接收新闻的方式。我总觉得有点跟不上改变的脚步,看到身边很多人迅速投入到新媒体的融合报道中,我突然有些不知所措,以至于一段时间几乎完全停止下来重新思考关于这个职业的光荣与梦想。 

  以前遇到很多采访对象告诉我,他们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但这两年,似乎越来越少。我觉得一方面是传播手段的改变使公民记者成为可能,记者变得没那么神秘和遥不可及,另一方面是职业光芒的褪去,人们对这个这个行业的敬畏逐渐少了敬,多剩下畏。最近21世纪网从业人员因为涉嫌新闻敲诈被调查,该网被吊销资质,人员被遣散,着实让人震惊。

  出现这样的事却又不奇怪。这些年,越来越盛的新闻敲诈、有偿新闻、有偿不闻以各种形式改头换面出现,这些发生在业内甚至身边的事一点也不陌生,因为不是个案才更让人觉得可怕。

  社会公器一旦用来谋利,我们就不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而是价值的破坏者。记者不是一个发家致富的职业,很多人选择这个职业大多是出于理想和激情,可最终为什么这个行业充斥了这么多有悖职业操守甚至违法的事情?

  这固然有媒体转型、变革当中存在的制度性问题,扭曲的制度让只想做新闻的理想难以得到保护。但作为一名记者,也有个人的坚守。

  前段时间我去煤城采访,遇上东北最大的煤企转制分流试点在当地一个矿进行,转职后一个矿3/4的人面临重新就业问题,数十万人的集团未来面临数万人的分流问题。几百名在矿上工作了一辈子的人到市政府上访。这些老矿工素质很高,如果不是生活不下去也不会到市里上访。

  这是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受到冲击的行业和人群,这些仍背有计划经济负重的领域、行业、企业遇到要么改革要么在市场中死掉的问题,经历不小的动荡和阵痛,如同前些年大批下岗工人一样,这些最基层的人承担了改革滞后的成本和痛苦。甚至有群体以他们的名义,在改革中争取更多利益的分配。

  这些矿工的诉求不多,他们关心工资能不能从一个月几百涨到一千多,没有工作的能不能多给点钱,因为落下一身病后,除了挖煤很多人不知道该干什么。关心他们诉求的同时,我知道自己正在经历、见证中国经济进一步改革的阶段和历史。我不知道更多的能做什么,唯有呼吁与记录。

  前段时间,采访一些创业人士,一个企业家告诉我不敢把企业做太大,因为担心“猪养肥了被收拾”,担心做大了会有相关部门来挑毛病、找问题,甚至不得不舍弃一些利益,本该充当服务角色的职能部门对创业环境带来的阻碍超出想象。作为记者,唯有记录与呼吁,并期待更多改变。

  所谓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有毁誉忠奸,只想好好做新闻的想法显得单纯而可贵。在这个信息碎片化传播的快速消费时代,在媒体变革的潮流中,总有很多的变与不变,我不敢说历史车轮的进步中有我和同行的贡献,但我愿为之努力,保护内心的坚守,回归我选择这个职业的初衷。(本文作者为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记者)(编辑:李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