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船长眼中的冰城海葬

28.03.2016  10:09

  59岁的陈奇从事海葬航行19年,经营着大连市唯一一家有民政部承认资质的专业海葬公司。他的轮船平均每年要将5000多位逝者的骨灰送到指定海域海葬。见过各种形式的最后告别,他始终觉得冰城人的海葬活动组织得最好,不奢华浪费,又文明庄重。

  1 冰城海葬“说道”少,不奢华但文明庄重

  26日9时,载着70名市民与60位逝者骨灰的船只从大连港码头出发前往目的地。这是哈市第16次海葬,没有火烛纸钱,只有鲜花相伴、海风送拂。

  “你们哈尔滨人的海葬仪式感最强,既简单又庄重。”陈奇在驾驶室内接受采访时,还给记者找出了前几年哈市举行海葬的照片。在他的眼里,8年来哈尔滨举行的海葬一直是“说道”最少的,但几项程序下来海葬立马“高大上”起来。身穿深蓝色西装白衬衫戴白手套的专业白事司仪配着轻音乐宣读悼词、全体起立向逝者默哀、将海葬证书颁发给家属、敬献鲜花、指导家属将降解罐放入大海。陈船长将哈市的海葬程序推荐给其他城市,五项海葬程序如今已被一些兄弟城市借鉴。

  2 思维转换,从“落叶归根”的情结到“想开了

  “以前参加海葬的哈尔滨逝者,不少都是闯关东的山东老人,对大海有着一种‘落叶归根’的情结。”陈奇说,近两年,参加的家庭多了,是因为有不少人“想开了”,“留骨灰、买墓地,儿子孙子会管会来祭扫,可再往后谁管!

  在这次集体海葬活动中,记者见到了参与人数最多的家庭,一家来了8名亲属,送别4位逝去亲人。大姐任女士介绍,她参加过哈市组织的第七次海葬活动,送别94岁的母亲。全家人都觉得这种方式最文明最环保。今年全家人放弃了给老人买墓地的想法,一致决定参加海葬。家里晚辈们一起折叠了2800只千纸鹤和上千个幸运星。

  3 不限于每年两次,哈市海葬活动将常态化

  “最早接到的是私人定制海葬。”陈奇告诉记者,当时哈市还没有官方举办的海葬,有人通过朋友找到他,想在他的船上举行家庭海葬活动。对方大部分都是知识份子和干部家庭,每家大约登船20多人,形式风格都是自己策划的。

  2009年至今,哈市先后有559份骨灰撒入大海,从第一届的10份骨灰到本次的60份骨灰。陆续有家属跟着海葬船只祭祀亲人,“这几年都是清明前后接待两次哈市海葬团,今年夏季也许会迎来第三个团。”陈船长说。记者从哈市殡葬部门了解到,今年起海葬活动将常态化,即3月至10月期间,不定期多次举办海葬活动,不限于清明期间的两次,不限制报名时间,长期接受报名。只要报名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就组团赴大连举行海葬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