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欲盖弥彰的“拍马”

08.07.2014  00:23

  近日网传内蒙古草原豪车扎堆,有报道称,车都是“领导的”,“他们喜欢拍马”。据央视报道,事发在6月29日,锡林郭勒盟西乌珠旗举办摄影展,车队共17辆越野车,3辆为公车,使用者是内蒙古政协前副主席、政协前秘书长和西乌珠旗政协副主席等三人。目前,当地纪委对此事正展开调查。

   乘公车去“拍马”是否违规

  退休官员去拍马,却要遮挡车号牌,说明他们本就明白,公车涉嫌私用会被群众发现,所以心虚不敢光明正大地上路,只好遮挡。转作风,也别遗忘了退休官员这一群体。

  退休的领导原本有个爱好无可厚非,在茫茫的大草原“拍马”也是一桩美事。然而,再怎么说,这都应是个人的喜好而已,与他人无关。可是,从目前报道此次“拍马”的规模上来看,显然不合理——17辆越野车,其中3辆公车,加上其他“作陪”的人,已然超出个人爱好的范围。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此次采风“拍马”,其中有1辆未挂牌照、另3辆的号牌都用迷彩布遮挡。不管有没有退休,作为官员,本应该带头遵守交规,同时也当熟知新交规中“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未悬挂机动车号牌的,或者故意遮挡、污损、不按规定安装机动车号牌的”,一次扣12分。

  这恐怕不在于他们不知道遵守交规的必要性,也不在于他们是多么的法盲,而是他们明明知道,公车涉嫌私用来去“拍马”会被民众发现,所以心虚,不敢光明正大地上路,只好遮挡。这正说明,在当前一些官员,包括退休官员,在八项规定跟前,转作风仍存在流于形式、虚与委蛇的现象。明张旗鼓,暗避风头,“硬政策”遭遇“软抵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尽管,这些官员已经退休,恐怕他们的权力和影响力仍旧“退而不休”。从这次“拍马”事件中,我们能看到,一次小小的采风,竟能动用3辆豪车,“退而不休”的权力不容小觑。试想,若是退休后过得清闲,原本无须坐公车去采风“拍马”,即便为了公事坐公车也无须遮掩号牌,可偏偏相反。

  其实,从这些官员的遮挡招数来看,他们最忌惮的还是民众的眼睛。能想到遮掩车号牌上路,而不怕当地“公务人员”“作陪”,正说明了这一点,欲盖弥彰之事,总会被民众“揪出来”。当前,大家都盯着官员转作风,但几乎限于在职官员,退休官员鲜少提及。这也提醒我们,对于转作风,也别遗忘了退休官员这一群体。

  最后,除了“作陪”的摄影爱好者,被曝出的“还有不少在职的当地盟旗的政府公务人员”,都有哪些公职人员,必须也得再挖一挖,看看他们是不是也跟着来“拍马”的。 □王小异(媒体人)

   退休官员用车制度须改革

  “拍马”事件,让我们再次聚焦于退休干部用车制度,要破解这一难题,各个地方细则不一样,但“退下来的官员不再配备专车”大方向已然明朗。

  能够组成如此大规模的队伍前去“拍马”的,恐怕“老同志”的动议起很大的催化作用。尤其涉及退休官员涉嫌公车私用,我们不妨从一些“老同志”的视角,看看公车改革的必要性。

  我关注车改,也注意到“老同志”对车改的态度,这种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车改的“生死”。以安徽为例,《科技日报》1999年1月30日“公车改革潮涌何方?”一文透露,安徽省在副省级以上离退干部中实行用车制度改革。按照自愿选择的原则实行“新旧用车办法双轨推行”。新办法规定:取消专车,改暗补为明补,由财政每年按定额发放交通费补贴,正省级干部每人每年2.4万元,副省级2.2万元,享受副省级2万元。实行包干使用,节约归己的办法。公车有偿使用,半年结算一次,共有28位副省级离退休干部选择了新办法。新办法实施后,用车次数和公车行驶里程明显减少。遗憾的是,愿意改革的老干部越来越少。

  去年,一条安徽车改消息也引起我的兴趣:安徽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回答合肥代表团王秀丽代表提出的“建议削减或取消一般单位及干部的公务配车,公务出行尽可能拼车,一般性公务以及异地交流干部尽可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予以交通费报销或补贴”时答复说:按照新的核编标准,退下来的省级干部不再配备专车,其用车纳入离退休干部用车编制管理,减少省级干部专车;离退休干部保障用车调整为“不论级别,按单位离退休干部实有数,50人以下1辆、50人以上2辆”配备,减少了厅级干部离退休用车,压缩了车辆编制。这说明1999年的安徽老干部车改基本上是失败的,现在要重新制定“老同志”车改方案。

  说实话,“老同志”热爱摄影艺术也没有错,但是,能不能以更低成本的方式去呢?大家集体坐大车去也未尝不可。在大草原上,大排量的越野车固然好,但是在照片上我们也看到有轿车跟在后面,可见也不是非要越野车不可。按照规定,越野车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够使用,而不是拿来搞摄影创作的。

  此次“拍马”事件,让我们再次聚焦于退休干部用车制度,各地都有相关措施出台,但“退下来的官员不再配备专车”大方向已然明朗。 □叶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