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五代的故宫情缘

20.10.2015  17:47

  10日,故宫博物院整整90岁。在位于宫廷部的一间办公室,笔者见到了一位“从小在故宫长大”的老人。他叫梁金生,来自一个“故宫世家”,自其高祖父始,梁家连续五代人都在故宫供职。他自己在故宫工作了30多个年头。今年67岁的他曾担任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是故宫文物的“大管家”。

  一家人随国宝颠沛流离

  梁金生祖父梁廷炜是如意馆最后一代画师,后来随文物去台湾;父亲随故宫古物辗转各地,回北京后从事库房管理、文物保管工作。

  上世纪40年代,梁金生的祖父梁廷炜被指派押运国宝,带着家人一路辗转,历时十余年南迁西移。梁家的几个孩子,都出生在文物南迁的途中,他们的名字就用押运国宝所到地方命名。在父亲梁匡忠的回忆中,押运国宝的过程中,常常面临挨饿受冻,甚至土匪打劫等各种险情。1949年,祖父乘船押送着1680箱文物赴台,祖母、叔叔、大哥等亲属同去。梁金生则随父亲留在南京看守剩下的文物。一家人从此分散两岸,分别了30多年才辗转联系上。

  随文物回到北京后,梁金生在故宫度过了童年时光。梁金生说,当时故宫开放的区域不大,门票是1角钱。

  1968年,20岁的梁金生到内蒙古插队,离开了故宫。11年后,他返回北京,在分配工作的统一考试中填报了故宫。“一切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从心里就觉得该回来。”他说。回到故宫后,梁金生从工程队的一名普通工人干起。几年后,他调到保管部总保管组,负责文物总账、文物征集以及库房保管,成为故宫文物的“大管家”。

  30年见证多次文物大清点

  30年间,梁金生见证了故宫三次大型的文物清理,其中最近一次历时7年多,工程浩繁。“上个世纪60年代,文物管理的工作程序靠写卡片、做账。全是人工操作,曾留下过几百件遗留问题。从2005年开始信息化,可以通过电子系统核对检查。”梁金生说,如今搜索文件效率大幅提高,再也不用翻阅纸质的账目了。清点文物时,不同文物的特点,名称、件数、生产地、作者,甚至流传经过、库房方位等都能了解得很详细。

  “我们管库房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神经质关门。”他说,就是门锁上以后,还要反复确认。因为大家深知,故宫的文物有很多国宝级的藏品,责任重大。上世纪90年代,梁金生还曾代表故宫从拍卖会上收回《十咏图》,见证了我国文物回归的发端。

  “过去门口的石墩子、库房的铜锁都是平常的物件,现在也算文物。”他说,这反映了人们对文物认识的变化,更加注重保护、内涵的挖掘和梳理。

  “我只是普通的故宫人”

  梁金生说,故宫对他来说并不是神秘的地方,更像是一个家,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故宫人,谈不出宏大的心愿。愿自己有生之年继续为故宫贡献价值。希望后代有朝一日能为故宫效力,续写这段维系了上百年的情缘。新华社

编辑: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