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他们一无所知……没有童心的科普你糊弄谁?

01.06.2015  12:23

  很多五六岁的小朋友,对什么恐龙最厉害以及恐龙粪便等各种古怪的问题最感兴趣,但不少专家学者却是从恐龙的分类、命名说起

  很多成年人已经失去童心和童真,不了解孩子,甚至不能平等地对待儿童读者

  “科普是我们的主业,但我们该出手时没出手”,因为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一句“失望”的表态,科普这个原本更为科技界关心的话题,最近成了人们的街谈巷议。

  科普市场鱼龙混杂已是不争的事实。有的科普书籍被指错误百出,业内抱怨出版混乱难以监管;也有人诟病国内缺乏科普人才,致使伪劣书籍充斥市场。甚至,在国家拨款的科技馆系统,科普现状也是良莠不齐的,有的对外打着机器人主题展览的招牌,但当家长领着孩子到现场后才发现,除了几个展板上枯燥的文字介绍外,剩下的就是商业机构的推销展示。

  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又有不少“六一科普饕餮盛宴”的口号相继喊出,在这个科技创新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针对下一代的科学教育究竟如何开展且切实有效,显得尤为重要。就此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近日采访了美国堪萨斯大学学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客座研究员、《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作者苗德岁,青年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邢立达和东莞科技馆馆长李志明。

   “科普从娃娃抓起,其重要意义怎么估计也不过分”

  科普要从娃娃抓起,这在苗德岁看来至关重要,他以爱因斯坦的故事为例,人们在赞誉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时,也常用“童心未泯”一词,来形容他始终保持着儿童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

  在爱因斯坦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给他买了个罗盘。爱因斯坦十分好奇,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在罗盘转动时,上面的指针也跟着转,而且总是指着一个方向?

  后来,爱因斯坦在学几何时,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少现象,都与几何形体联系起来,包括蜘蛛网的形态,鱼鳞的排列,桌布、肥皂泡的形状,乃至膝关节肘关节的弯曲度,等等。他总是在“胡思乱想”,对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

  苗德岁说,人们知道儿童天真无邪,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勇于“胡思乱想”,敢于“胡说八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恰恰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

  正如牛顿在晚年回忆自己的科学生涯时写的,“我像个在海滩上戏耍的孩子,不时地发现比别人所找到的更光滑一点儿的鹅卵石或更漂亮一点儿的贝壳,而面对着的却是浩瀚无际的知识海洋。”

  数学界有个普遍的说法:如果一个数学家在30岁之前还未有重要成果的话,以后出成果的可能性也不大。

  苗德岁说:“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其重要意义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

  不过,给孩子做科普,并不容易。在目前的中国科普市场上,有两种情况比较常见,一种是文字展板、成果展示堆砌而成的伪科普展,剥下科普外衣,其实是应付视察参观的成果展,这种现象也被批评为“科普成人化”“不以孩子为本”。

  另一种情况是“走马观花式”的科普。在前段时间的一个科普活动上,中国青年报记者看到,摆着打乒乓球机器人、跳舞机器人、助老机器人的展柜,吸引了成群结队的孩子前来观看,有的孩子甚至骑在家长的肩膀上,场面非常火爆。

  然而,也有人说这是走马观花——根本学不到啥东西。不过,也有人认为,这至少比所谓的“展板科普”有效,因为,它给孩子打开了一个兴趣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