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交通运输局 铺筑致富高速路 搭建平台惠民生

26.06.2014  11:48

  如果没有路,再香再甜的瓜果也只能坐等腐烂的结局,无法运出去“享受”外面的精彩世界;如果没有路,坐拥再多再优的煤炭资源,也只能望煤兴叹,无法运出去生金变银。 “要想富先修路”,七台河市领导超前正确的决策,在交通人挥汗如雨的浇铸下,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形成了多样开放的交通大格局,为推动“四个发展”建设“幸福七台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了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星光大道”。

  修公路永远在路上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菜卖不出去,有客不愿意来”,这是建市较晚的七台河以前公路建设短板时的真实写照。

  穷则思变,路通则富。七台河市领导的观念一直在“路”上,七台河交通人的劲头一直在“路”上,修好路成了交通人的天职,成了百姓们的期盼,成了发展的强大引擎。

  职责所在,百姓所盼,主动担当,无私奉献,交通人的汗水都凝结在一条条通向致富的大路上,交通人的心血绽放在脱贫致富的百姓笑脸中。

  仅仅“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投资就达30多亿元,建设高等级路面300多公里,与周边市县的距离拉近了,群众的出行便捷了。

  2009年8月28日上午,依兰至七台河(大个岭)段高速公路开始破土动工,从此掀开了七台河第一条高速公路建设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这是一条崛起之路,这是一条致富之路,就是这条高速公路的高质量建设,连接了两条国道和两条省道,成为我省东部地区公路网中的骨架和东部煤电化基地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东部地区通往省城最便捷的公路通道。

  这是一条创新之路,这是一条和谐之路。就是这条公路的高质量建设,开创了七台河公路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等级最高三项之最,彻底结束了七台河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对实现全省地市通高速这一战略目标、完善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高速公路网、改善沿线地区交通运输条件、促进地方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长久而深远。

  七台河交通运输局局长李树泉谈起当年参与建设依七高速公路时这样说:三年时间,1000多个日日夜夜,交通人发扬了特别能承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龙江交通精神,吃住在建设现场,忙活在白天黑夜,创造了许多建设史上的奇迹,筑起了一座无字丰碑!

  奇迹是如何创造的?领导去建设现场成家常便饭,建设人员风雨不离现场,有家回不得,老人孩子照看不上。有的建设人员孩子从国外回来,却硬生生地没有见面,有的只是孩子离开时与母亲通话时的哭泣;有的建设人员患了白血病,病没有好利索就回到施工现场,奇迹就是这样被交通人用奉献和付出,用心血和汗水创造的!

  依七高速公路的建设,到底有什么好处?经常往来于七台河和哈尔滨之间的客商们算了一笔细账:依七高速公路建设完成后,七台河到哈尔滨所需时间几乎缩短了一个小时,不仅省了时间,少了些劳累,而且重要的是早去早回,进货及时卖的快卖的多,钱也多挣了,说到底,时间就是金钱。

  有的农村为啥多少年一直不变?有一个原因就是路不好甚至是路不通。有的村子里的路不下雨一走一身灰,一下雨一走一脚泥。自家地里种的黄瓜、西红柿、豆角、甜瓜等农产品,虽然长得“带劲儿”,看着馋人,但是,因为村里通外面的路走不了而卖不出去、换不来钱,心里那叫一个急,就这样咋能脱贫致富。

  修路,修路,村村修公路,村村通公路。全市17个乡镇220个行政村一个都不少,全都建成了通村公路。目前,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1058.9公里,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518.96公里。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七台河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改变了乡村封闭落后状况,畅通了城乡经济交流,促进了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运输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家庭收入的进一步增长。

  七台河,虽然地处偏远,因为公路建设,一下子变成了能移动的城市,和周边市县的远距离便成了现在的“近距离”,来往变得频繁而密切。北京嘉寓门窗落户七台河经济开发区,年产1.5万吨铝塑型材项目暨七台河江苏新材料产业园落户七台河经济开发区……天南地北的战略投资合作伙伴,纷纷“飞”向七台河,落户在七台河经济开发区,七台河成了投资客商的创业宝地和发财福地。

  当谈起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外地客商前来七台河投资兴业共谋发展时,客商们有一点是形成了共识的:那就是七台河的公路建设让七台河与他们的城市间变得不再遥远,开放多样便捷的大交通,成了吸引客商们前来投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经常跑山东寿光的司机王师傅感慨地说:路好了,省车、省油、省胎、省钱,路好了,车跑的快,菜运回的快,钱挣的也多,要想富先修路,这话儿还真是没错。

  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建设遍地开花,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省干线公路为支撑,以农村公路为依托,以城市出口公路为纽带的四通八达公路网体系基本形成,通车总里程已达1799.08公里。

  尽管如此,但是,发展永无止步,公路建设无终点。“十二五”期间,七台河规划公路建设规模183公里,总投资60.6亿元,七台河(向阳)至七密界公路扩建工程、七台河至宝清改扩建工程、北出口扩建工程、市外环新建工程都将陆续开工,坚信伴随着四季的轮回,一个更加有利于发展、一个更加惠及民生的致富高速路必将载着七台河的百姓驶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惠民生永远无止境

  百姓出行,事大于天,服务百姓,永无尽头。

  是公车私营,还是公车公营?近十年的市场化“实验”,让七台河的领导们认识到:公交车必须公营,才能方便百姓出行,百姓满意就是最大的效益。

  成功收回了承包合同到期的4路、27路和实行股份制经营的3路、11路、29路等5条公交线路经营权,全部纳入公车公营管理体系,公交真正成了百姓公交,真正成了出行公交,真正成了便民公交。

  “优先发展公交”,七台河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这样一个战略,不管资金有多紧张,还是多方筹资购车便民,数字就是最有力的证明:2011年,政府出资购置50台豪华公交车,投入公交24路和28路运营;2012年,出资购置90台豪华客车投入已收回承包经营权的4路和27路运营;2013年,出资购置46台豪华客车投入22路、10路和公交车辆一直供不应求的24路运营,三年间更新车辆186台,市区的大街小巷全覆盖。“想去哪就出哪,出门就上车,下雪下雨也不怕,老方便了”,家住万宝村的王大娘逢人便说。

  “百姓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要求,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谋划好落实好”,七台河市委书记张宪军坦言。

  因煤而生,缘煤而兴的七台河市,在为国家输送5亿多吨优质原煤的同时,煤矿棚户区也因此而产生,改造棚户区成为七台河市领导们的头等大事,也成了棚户区百姓们压在心头的巨石。

  为改造棚户区,让棚户区的百姓远离危险,远离脏乱差,远离风霜雪雨,七台河多方筹措资金101亿元,建设棚改楼房5.7万户,一下子圆了10多万群众多年的住房梦。“原以为这辈子住不上楼房了,这回真住上了,死了也能闭上眼睛了!”,70多岁的董大爷搬进新房时的一席动人的话儿至今让人动容。

  住进北岸新城的百姓们,在放完鞭炮喝完喜酒后,又有一个新的难题摆在他们面前,让百姓们刚刚暖乎的心一下子凉了下来。“公交运力不足,出行怎么办?”,面对实实在在的出行难题,百姓焦急而期盼,期盼而焦急。

  “召开民情恳谈会,解决百姓难心事”,民情恳谈活动成了七台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问民需解民难的重要载体,百姓对此一个劲儿地叫好。

  2014年2月13日,张宪军带领相关部门深入到北岸新城与新入住的百姓召开民情恳谈会。会上,有人提出出行难的问题,引起高度关注。

  “再缺资金,也要再上新车,解决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书记张宪军和市长韩立华一拍即合,立刻定砣。在及时增加公交24路运力的同时,政府从并不宽裕的“腰包”中掏出1500万元,购进了30台豪华公交车,仅用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新开辟公交25路的工作,交通人的特别能战斗精神在实践中再次得到检验。

  4月19日,对于北岸新城的居民们来说,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就在这一天,阳光灿烂,居民满脸笑容,在涌动喜悦的热浪中,25路公交线路正式开通,30台新型豪华公交车正式和居民见面,上线运营。就在这一天,有的居民乐得像过年似的,买酒买肉,家里喝个喜庆;有的居民走出家门,亲自坐上新车体验一番。75岁的许大爷不听儿女“劝说”,一个人坐上新车过了一把瘾,回家后对儿女直夸,说新车坐着舒服,没白活一回,赶上好时候了。

  其实,为百姓服务,真的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本来,新线路开通了,新客车上线了,这就很不错了,可是,交通人不满足,服务的劲儿有增无减。一到出行高峰时段,人多、车挤、闹心,怎么办?汽车公司不等不靠,主动找事干事,创新服务管理,推行起“定向式服务”。

  何为“定向式服务”?即延伸公交10路线路至新一中,全天运行12个班次,单程延长1.5公里,并根据师生不断增加的实际人数,陆续增加车辆班次;延伸公交10路至经济开发区企业集中地段,全天运行3个班次,单程延长2公里;公交24路定向欣源中学至怡安小区,早晚2个班次,中途设十余个停靠站;公交24路定向市三小,晚1个班次,送师生回家;公交27路定向市特殊学校,每周一、周五特加开2个班次;公交28路定向桃山区煤炭局,方便职工通勤。“定向式服务”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和服务关怀,给出行的百姓们吃了可口的“小灶”,交通人的服务在百姓心里没得说,付出就有回报,百姓心里有数。

  只要能出行,百姓不求别的。可是,交通人却不这么想,他们想的更多、更深,做的更到位、更温暖,把每个环节都想到位,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位,真正把服务做到无处不在,真正把服务做到无微不至,真正把服务做到家,真正让服务温暖每一位乘客。

  老式公交站亭,破旧无坐,只能站着,风大迷人眼,雪大人心寒,有时,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实在有些冷清难耐。为方便市民候车,交通运输部门打出一套便民“组合拳”:把现有破旧的公交服务设施全部整修美容,老式公交站亭变成了包含座位和背景灯等多项服务设施更加人性化的公交站亭;全面清点公交站牌,及时补齐了丢失的站牌,对破损站牌进行修复。出门溜弯的老年人走累了,随便坐下来等车,啥时候坐够了歇够了,脚一抬上车就能回家。遇到下雨天没有带雨具,心里一点也不急,站在亭下等车,眼中满眼绿色,等车也变成了一种难得的享受,候车亭就成了风景线。

  如果整天坐车,习以为常,那么,什么服务也不觉得咋样了。但是,如果静下心来,仔细观察,慢慢想想,就会发现和体会到,交通运输部门为百姓更好出行所付出的辛苦和那份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是多么的不容易,是多么的值得珍惜!

  车厢内自备零币、严禁吸烟、服务热线等人性化标识一应俱全,统一张贴的线路运行图和语音报站器,如同准确导航的“GPS”系统,百姓乘车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谁也走不了错路。运营车辆“一日一清洗,一趟一清扫”,卫生不达标不许上线,乘客一上车像到家似的,心里水洗过一样清凉舒畅。车内推出的精品广播节目,让乘车听着节目愉快到达目的地。为了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行动不便、办证困难等问题,市交通运输局推出“上来办”和“下去办”相结合的便民服务措施,老年人说好,残疾人感动得落泪。公交IC卡成本费不收钱了,儿童免费乘车标准由原来1.1米提高至1.2米。在客流量大的七彩城站点配置了导乘员,疏导乘客文明乘车。启动完善了公交线网布局、合理设置站点及优化运营时间的工作,在反复调整的基础上,形成了更加完善的运营时刻表。有一位牡丹江的客人坐过七台河的公交车后这样说:七台河的公交车真好,人人有座,卫生干净。

  运输公司长途客运站是重要的服务窗口单位,既体现交通人精神面貌,又展示七台河的外在形象,同时,也是旅客出行重要的临时“港湾”和“加油站”。百姓出行需求延伸到哪,他们就把服务延伸到哪,偏远地区的旅客出行难,他们就延伸服务触角,在继春运期间在新玛特对面邮政局二楼营业厅、太白小区、同仁小区、欧州新城、七星花园处设立的5个邮政储蓄客票代售点后,于3月下旬又增设了北山、宏伟、长兴、欣源小区、金沙新区等五个邮政储蓄客票代售点,便民售票服务网络已实现市区覆盖。客票代售点与中心客运站实现了联网售票,旅客可在就近的代售点购票,在中心站检票乘车,解决了偏远地区,特别是远离市区的北兴农场等地的农村旅客在客运高峰期间的换乘难题,受到百姓的一致好评。

  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为出行旅客服务,这是交通运输局的职责所在。为此,市运输公司做足细节服务大文章。在客运总站设置了ATM自动取款机,免费为旅客提供多功能手机充电器、纯净热水、针线包、急救药品、擦鞋物品,设置了立体旋转式书架,为旅客提供了200余册图书免费阅读,免费为旅客提供测量血压服务等便民服务项目。一位从南方来七台河看亲戚的老人在客运总站乘车时感慨地说:这儿的服务可真细心,针线包,甚至连速效救心丸都有,想的周到,服务到家。

  春运期间,他们还深入到宝泰隆、北方水泥、双叶家具等十多家厂矿企业发放《农民工便民服务联系卡》及《发车时刻表》,对农民工团体预购20张以上不同班次的客票,客运站为其提供免费上门售票服务,同样在市区10公里以内的农民工团体购买同一班次的客票,可享受到免费包车服务,客运班车将在指定的地点上门接送农民工团体。曾享受过这种服务的农民工们直截了当:说实话,客运站的服务太到位了,回家后还想再来七台河,再享受享受上门服务。

  2014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由25台大客车、200台出租车和100台私家车组成的免费送考爱心车队穿梭在七台河的大街小巷,免费接送参加高考的考生和家长,红色的“爱心车”标识阳光下分外醒目。事实上,这种爱心活动从2007年就开始了,至今已有8年,“爱心送考”活动不仅成为高考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也成为考生和家长们温情记忆中永远无法忘记的美丽。

  为方便住在比较偏远的考生,专门开通了北岸新城、新建四百、北山二中等7条接送考生专线,提前以传单和公告形式向各所高中公布。同时,为了保证每位乘爱心车的考生安全、有序、准点到达考场,交通运管部门还抽调了30名工作人员负责高考期间爱心车队的调度、管理、接送任务,并负责提醒每位乘车考生是否携带准考证等,全力以赴为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打造绿色运输通道。8年来,共免费接送考生和家长30000多人次,赢得了考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为百姓做好事,百姓不会忘记。无论是修筑公路强化服务促发展,还是搭建平台惠民生,七台河市交通运输局一直在都在努力用心去做,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雄壮迈进。因为他们深知,服务经济无尽头,促进发展不停步,惠及民生无止境!

编辑: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