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粮出库难怪圈:600万吨临储油积压多年

15.01.2016  20:06

  记者获悉,自2009年开始临储的菜籽油如今大量积压在库。按照两年出库周期,超期临储油总数超过百万吨,最长的甚至超期四年,品质安全出现隐患。

  业内人士认为,超期存储的背后是我国政策粮的“出库难”怪圈:政策鼓励各方躺在库存上食利,造成国家财政明账不亏、暗账狠亏。由于高库存和财政负担因素,2015年国家取消了对油菜籽的临时收储政策,但问题的解决并不乐观。

   百万吨临储油积压最长超期已四年

  湖北是我国油菜籽主产区,连续20年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也是我国菜籽油商品率最高的产区。2008年我国开始实行油菜籽临储制度,2009年开始执行,此后连续五年启动临储收购政策,湖北临储油库存为全国最高。

  目前,湖北大量临储油积压在罐,超期存储问题尤为突出。例如,湖北荆州市江陵县宏凯工贸有限公司的14个储油罐里全部是临储油,总计有3.5万吨,包括2010年至2013年四个年度,其中2010年的油还有8000吨。

  齐涛是中储粮荆州直属库派驻委托点的监管人员,主要负责临储油的日常品种监测和安全监管。他指着印有“中央储备粮荆州直属库临储菜籽油”字样的油罐说,这是明确产权,防止委托企业将国家临储油违法抵押贷款。

  记者在湖北中部一家中储粮直属库调研了解到,这家直属库和委托点去年9月时总计还有27.6万吨临储油,其中超期存储的油还有14.2万吨,到期存储的也有7.8万吨。来自中储粮湖北分公司的数据显示,目前湖北全省直属库和委托库点临储油总计147万吨,其中存储超过两年以上的临储油达127万吨。

  在长江流域另一个主产区湖南,也有大量临储油超期存储。中储粮湖南分公司一位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全省还有35万吨临储菜籽油,存储时间最长的临储油是2011年的。

  与湖北临近的河南信阳也是油菜产区,在河南单体最大直属库中储粮潢川直属库,记者看到,这里除了装着稻谷托市粮和储备粮的仓库外,还有8个大型油罐。保管员耿力春介绍,8个油罐里全部是临储菜籽油,总计有56442吨,其中还有2500多吨2009年收储的菜籽油。

  直属库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3月,在安徽粮油交易所拍卖过2009年的临储油,但是经过多轮拍卖和互联网挂牌销售,仅售出541吨。“临储油出库难,一直积压”。

  根据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数据,到2014年底,国内临储菜油数量达到640万吨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过正常保管时间,粗算约有500万吨存储超过2年以上,全国约有百万吨临储油超期存储达4年之久。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临储菜籽油的存储期限是两年,现在有的临储油都存储六年,品质退化情况和食品安全情况人尚无结论。中储粮有关人士表示,通过提高存储技术,延长菜籽油的存储期,目前基本上都是“宜存”状态。过期存储可能出现酸值升高等问题,出库后可以回炼精炼解决。

  美尔雅 期货分析师王春泉认为,近年来,国家连续实施油菜籽临时收储,2010年以来生产的菜籽油基本都转为库存,未能出库,数百万超期存储的临储油质量安全是市场最关心的问题。“即便可以食用,也必须回炼,这项成本是国家和企业都需要考虑的。

   多存一年价涨六百明账暗账糊涂账

  临时收储政策的初衷是通过最低收购价支持手段保护农民种植收益,解决“卖难”问题。油菜籽临储实行7年来,基本上都实现了这两个目标。但是由于连年上调最低保护价,致使严重背离市场价,在国内外价差加剧的背景下,实行顺价销售政策,让库存和财政都不堪重负。

  虽然2015年取消了临储政策,但是600多万吨临储菜籽油积压着巨额“沉没成本”不可小觑。中储粮有关人士向记者算了一笔“存储账”。

  以数量较多的2010年临储油为例,当年收储成本为每吨菜籽油8992元,年均利息按照4.85%计算,利息是436元,加上240元的保管费,每吨每年仅储存成本就增加了676元。2010年到2015年,储存5年这批临储菜籽油的成本已经增加了4056元,变成13048元。

  中储粮湖北分公司仓储处一负责人介绍,2010年的临储菜籽油,是财政部核定结算收储成本最低的一年,从2011年开始,财政部核定结算收储成本每吨超过10000元,2012年最高达到每吨11783元,2013年和2014年也都在11000元之上。

  “如果按每吨每年增加676元,那么2012年的临储油到今年累计成本已经达到14487元,而目前进口菜籽油到岸完税每吨5000多元,几乎三倍于市场价。”上述负责人说。

  临储菜籽油的成本价与市场价严重背离,造成了顺价销售成为“不可能的任务”。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纠结的死局?不少基层粮食干部及中储粮有关人士表示,这其中包含两笔账:明账和暗账。

  明账,看起来不亏,实际上在亏。业内人士表示,每吨临储油存储一年多花600多元,是实实在在花出去的财政资金。按照临储640万吨菜籽油计算,每年存储成本就是400多亿元,不能实现正常流通,多花就相当于亏损;暗账,如果随行就市拍卖,卖价低于收储成本价,财政资金确实亏损,但同时也及时减少了亏损。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油料分析师陈艳军表示,明账和暗账的本质就是明亏与暗亏的区别,如果不要“明亏”,那么就默默承受巨大的“暗亏”。

  此外,还有一笔无法准确核算的折旧“糊涂账”。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表示:“粮食是有生命的物品,它不是黄金玉石,它的生命是有期限的。”有基层保管员表示,多存一年,品质就多退化一点,最后新油变成陈油,不仅营养减少,甚至还滋生有害有毒物质。这笔“折旧费”目前没人敢算,也没人能算。

   打破政策食利怪圈破解“出库难”顽疾

  无论是政策的执行者、参与者还是监管者,都对临储油过期存储的影响议论较多,但是化解库存、解决出库难的力度并不乐观。

  业内人士认为,临储政策本身导向存在问题,鼓励高库存、鼓励不出库,各方“”在库存上都有利可图,将这几年临储政策的效果打了折扣。

  首先是保管费,放得越久领得越久。中储粮系统的人士说,中央储备粮的轮换制度是随行就市,国家包干,盈亏自负。连年托市、临储抬高收购价格,轮换粮基本上都是亏本。由于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考核要求,托市或者临储的保管费可以“”住储备粮轮换的窟窿。

  委托企业的利益更为明显,收储不需要企业掏资金,每年可以得一笔保管费。湖北一家临储油的委托企业去年新油菜籽上市,一颗没收,因为国家油菜籽临储政策取消了,公司自己的罐容基本为零,而代储的3.5万吨临储油每年则可以给公司带来400多万的收入,基本维持这家企业的日常运营。

  其次是监管费。大多数委托收储企业都不能完整拿到国家每吨的保管费,他们要给中储粮返还几十到上百不等的“监管费”。

  湖北荆州市一家临储油委托企业有临储油9720吨,中储粮每吨拿走120元监管费。这家公司负责人表示,中储粮要派驻厂监管人员,配备一些标志牌以及监测设施,收取一定的监管费也是合理的。

  但一些企业则认为这是中储粮的“灰色”回扣。一位曾经做过委托收储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家明文是将每吨240元的保管费给予收储企业的,但是在挤破头拿到委托资格的竞争中,保管费变监管费的潜规则比较普遍。一些企业为了拿到委托资格,便挪一部分保管费作为回扣返还给相应的直属库。给得多就多给指标,不给或者少给就可能失去委托资格。

  第三是保留库点、供养人员。一些委托收储库点是地方粮食部门改制后的企业,这些企业近年来大多设施陈旧、企业负担沉重。河南信阳一位粮食系统的干部坦言,临储库存的收入可以帮助维持企业的运营,解决一部分人员工资,缓解内部矛盾。

  业内人士认为,临储油“超期”存储的背后是政策粮“出库难”的顽疾,这三个“利益圈层”实际上削弱了政策粮出库的“内在动力”,加上成本价远高于市场价的外部阻力,“出库难”必然在政策粮品种普遍存在并随着库存增加而继续加剧。

  临储油目前“骑虎难下”的遭遇给其他政策粮品种提供了预警。业内人士建议,还是要痛下决心,壮士断腕。对于过期临储油,要尽快评估质量情况,打通多元化出库渠道。不适宜食用的坚决不要流入终端消费市场,适宜食用的尽快降价出售,或者增加定向销售额度。

  对于目前还执行托市或者临储的政策粮品种,建议理顺出库机制。顺价销售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实现的,建议财政部等部门算好明账暗账,逐步降价销售。同时,对于水稻、小麦等主粮,建议将托市粮适度转化为储备粮,增加储备粮规模。同时,建立粮食外援渠道,对于一些品种库存过于极端的品种适量援助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