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十大“三农”关键词 

31.12.2014  15:31

  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一系列“重中之重”的农村改革政策相继出台,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回望这一年,“三农”工作亮点纷呈,中央一号文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为“三农”把脉定调,从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十一连快”,到实质性推进多个重点领域改革,再到实行半个多世纪的二元户籍管理模式退出舞台,我们欣喜地看到“三农”发展正不断提质增效,迎来更多改革红利。为此,新华社《高管信息?三农参考》特别归纳了2014年“三农”十大关键词,以飨读者。 
  十一连增
  2014年,在经受局部严重自然灾害、多发生物灾害、多变市场环境的重重考验后,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9万吨,比上年增加516万吨,实现“十一连增”。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主要是因为从中央到地方重农抓粮的劲头不减、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科技服务指导到位、防灾减灾及时有效。粮食连年丰收夯实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但在粮食多样化需求增长和农业资源短缺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粮食供求仍将保持“紧平衡”态势。 
  户籍改革
  7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这意味着以“农业”和“非农业”区分户口性质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将成为历史。财政部、教育部、卫计委等部门相继表态,将加快推进城乡养老并轨、城乡医疗救助并轨、进城务工人员基本医疗服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等重点领域改革,河南、黑龙江等省开始付诸实施。专家认为,取消户口性质差别只是捅破了表面上的窗户纸,还需推倒后面城乡二元结构的厚厚墙壁。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2014年土地制度改革有较大突破,突出表现为固权与放活并重。改革设计既强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又鼓励基层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中央深改组召开了七次会议,其中有3次与土地制度改革有关,充分显示出中央对土地制度改革的谨慎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更多考虑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既要解决好农业问题,也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不能搞强迫命令、性质瞎指挥。对“三块地”(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的改革要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同时,落实户籍制度改革要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此外,10月份,国土部与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有重大突破,首次将规模化粮食生产所需配套设施的用地纳入设施农用地范围,并提出“规模化粮食生产配套设施可以占用基本农田”“将设施农用地的审核制度改为备案制度”两项改革新举措。 
  目标价格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2014年起我国对东北三省、内蒙古的大豆,对新疆的棉花收购实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同时取消过去实行的临时收储制度。这是探索完善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重大举措。专家表示,目标价格补贴虽然由政府发布,但不构成对市场价格的直接干预,而是通过直接补贴给农民的方式间接作用于市场,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新华社调研发现,目前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工作进展缓慢,面积统计依然是最大的困难,“补给实际种植者”的目标难以实现;同时,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存在操作不易、管理成本高等问题,强制性“入库公检”使棉花“卖难”“买难”并存。 
  首个扶贫日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扶贫攻坚路,悠悠中国梦。从2014年开始,我国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向贫困宣战的总动员令。近30年多来,我国贫困人口减少了6.6亿,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成就大部分来自中国,创造了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尽管如此,我国14个连片贫困地区、12.9万个贫困村、2亿左右的贫困人口,仍成为横亘在扶贫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中央提出,坚持把集中连片地区作为主战场,汇聚强大力量,努力啃下扶贫攻坚的“硬骨头”。日前召开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透露,目前我国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共识别出8800多万扶贫对象,国务院扶贫办明年将推动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全国农村扶贫信息系统,对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
  土地有序流转
  据农业部统计的最新数据,截至2014年6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3.8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这个数目是惊人的,要知道在5年前,我国的土地流转面积是1.5亿亩,土地流转率只有12%。农业部于3月下发的《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向家庭农场倾斜提出了导向。快速的流转进程既反映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时代印记,使土地的资源属性被不断释放,又凸显出基层实践深受“行政流转”的影响。为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中办、国办在10月份下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提出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的前提是依法、有偿和自愿。
  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重量更重质。中央提出,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也包括最严肃的问责,来确保人民舌尖上的安全。过去的一年,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域打出组合拳。农业部1月印发《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意见》,国务院食品安全办、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工商总局三部门2月份针对农村食品市场突出问题联合开展专项整治执法行动。3月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提出,开展农药、“瘦肉精”、生鲜乳、抗菌药、畜禽屠宰、渔业禁用药物、农资打假等七个专项治理行动。国务院办公厅5月印发《2014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着力开展包括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开展畜禽屠宰和肉制品专项整治、开展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等九个方面的治理整顿。这些文件或举措涵盖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各个方面,取得的成效也显而易见,出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明显减少。
  金融支农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作出全面部署。在此要求下,各项金融支农政策密集出台:3月,《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出台;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央行4月和6月两次面向小微企业及“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银监会针对农信社、村镇银行、农商行连续发文,鼓励民营资本多渠道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有了很大改观。截至2014年11月末,我国新增涉农贷款2.7万亿元,增速达到12.6%,高于平均贷款增速0.7个百分点。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健全金融支农制度,让金融这池活水流淌进需要灌溉的“三农”的土壤。  
  农村电商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农村信息服务进村入户”。2014年农村电子商务办的风风火火,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企业纷纷发力开拓农村电子商务版图,抢占农村市场。而刺激电商巨头发力农村电子商务的则是中国农村地区巨大的消费潜力。阿里研究院此前发布的消费报告预测,2014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将达到1800亿元,到2016年将有望增长到4600亿元规模。而在过去三年,淘宝农村消费占比不断提升,从2012年第二季度的7.11%上升到2014年第一季度的9.11%。专家认为,电商发力还需要打破农村传统交易习惯、物流配送成本高、电商人才短缺等三大瓶颈问题。 
  农村生态
  乡愁,不仅要看得见,更要很好看。2014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农业生态环境受损,耕地、淡水等资源紧张。过去的一年,针对农业生态环境、在耕地、水资源等领域,从中央到各地,稳步出台系列举措。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一个突出亮点即提出要让过度开发的农业资源得到休养生息。环保部正在抓紧编制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行动计划,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努力遏制土壤污染的扩大趋势。环保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编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有望近日出台。自6月起施行的《中央财政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农业资源保护资金的五大支出内容。同时,美丽乡村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也迈出新步伐。“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美丽乡村“浙江经验”引发广泛关注,由浙江省牵头组织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起草工作也于近日正式启动,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美丽乡村的高质量建设。(编辑整理:张小林、孟庆丽、刘昕、陈瑜、向军、王文迪、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