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减”擎起垦区“绿色发展”大旗

16.08.2016  23:12
图为尖山农场种植的大豆“三减”之后长势依然茂盛。本报记者 吴树江摄

  崔立东 鲁宏杰 黑龙江日报记者 吴树江

  “肇源农场只有6万亩耕地,不及大农场的零头,是垦区百余个农场中的‘小兄弟’。如今,通过‘三减’(减农药、减化肥、减除草剂)种植的这6万亩耕地的效益却成了一块以小博大的‘样板田’。”说起“三减”带来的变化,肇源农场党委书记倪宝珠难掩脸上的兴奋。

   “国标地”里话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盛夏时节,肇源农场稻花飘香,鱼跃蛙跳,生机一片。

  倪宝珠说,肇源农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可是,过去由于化肥、农药、除草剂的过量施用,造成了稻米质量平平,在市场上默默无闻。

  转变,是在2012年以后。

  为了使稻田尽快转换成绿色、有机稻田,稻米转换成绿色、有机大米,自2012年开始,农场指导职工施用生物肥,增加稻地有机质含量,减少、杜绝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

  副场长赵永远介绍,在肇源农场,不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居民小区的垃圾箱,几乎看不到废弃的农药瓶和废旧电池,这些污染物都被农场回收后集中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农药瓶两角一个,旧电池以旧换新两节换一节。”赵永远告诉记者,2013年,仅回收废弃农药瓶和旧电池,农场就支出了11万多元。随着职工环保意识的提高,这笔支出在2014年减少到8万多元,2015年更少,不足7万元。

  一方面控制水土污染,一方面持续加大对土地投入。倪宝珠说,近几年肇源农场将6000多万元“扔”进了稻田地,兴修水利,培肥地力。到2015年,全场6万亩水田有4.5万亩实现了绿色无公害种植,1.5万亩实现有机种植,其中3000亩经过环保部考核评定为国标地(国家级有机食品基地)。

  “前来认证的专家看到我们的稻田有成群的泥鳅和田蛙非常兴奋,有泥鳅和青蛙就证明这块地土质水质都好,泥鳅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稍有污染就会死亡。”为了证实这一说法,8月3日傍晚时分,倪金珠带记者到一块国标地体验。

  “呱……呱……呱”,还没到稻田,离老远就听到了田蛙的叫声,由远及近,独唱变成了合唱,此起彼伏,像在赛歌。倪宝珠说,现在全场6万亩水稻长势非常好,丰收在望!

  好田出好稻,好稻出好米,好米卖好价。自2012年开始,不论水稻行情涨跌,肇源农场的水稻都被高看一眼,每斤比别家高2分钱。大米每斤没有低于5元的,“大荒源谷”牌有机鸭稻米更是卖到了135元一斤。

   旱地里种水稻,打造“会跳舞的大米”

  正当肇源农场集中精力打造“龙江极品米”的时候,远隔千里、地处第三积温带的另一个小农场牡丹江管理局八五一一农场正在悄悄地实施一项颠覆性的水稻种植技术。

  今年春播期间,五常市安家镇双跃村的村民们感到很诧异。一群人在旱地忙活着种水稻,操作的方法以及使用的机械,让这些对科技种田并不陌生的“庄稼把式”还是有些发蒙。

  这伙人就是从几百公里以外而来的八五一一农场职工和技术人员,这块地是他们的旱作水稻基地。早在去年秋后,八五一一农场就把双跃村47户村民的100余亩水田和300余亩旱田承包下来,作为农场寒地旱作节水(滴灌)水稻栽培示范基地。

  场长王福说,八五一一农场现有耕地34.5万亩,其中旱田28.5万亩,水田6万亩,农场人多地少、多为丘陵漫岗、低洼易涝地,水田已经没有开发的余地,要提质增效,出路,就在水稻旱种!在五常设旱作水稻基地,目的就是借用五常的自然条件、利用八五一一农场旱稻种植技术,种出属于八五一一农场的稻米。

  自2013年至今,八五一一农场举全场之力投入到水稻节水栽培科技攻关中。

  日前,在八五一一农场,记者在一片坡地上看到,稻秧已经长到没膝高,旱稻地里没有田埂,更不见水,微风吹过,绿油油的稻秧随风荡漾。稻田里已经有几株稻秧露出微黄的稻穗,这比临近的水田种植的水稻早抽穗好几天。

  “如果不抽穗,许多人都看不出这是水稻。”八五一一农场农业科科长孔祥辉介绍,水稻旱作是在旱地里直播水稻种子,通过滴灌灌溉,只见稻地湿润,但不见明水,水稻即可生长。

  孔祥辉说:“旱作水稻与常规水稻产量相当,最大的效益是节水和病害少。节水可以达到50%以上,常规水稻每亩至少需要水400至600立方米,旱稻只需要180至200立方米;病害少就更直接了,比方说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特有的一种植物病害,而且只可施药预防。没有水就没有这种病,旱稻的栽培方式完全避免了稻瘟病的发生。”

  目前,旱作水稻在八五一一农场已经发展到3000亩,农场计划利用5年时间将现有水稻种植面积翻一番。

  旱稻大米是什么味?记者品尝了一下,感觉米质柔软,弹性高,入口筋道。王福给旱稻大米设计了一个广告词:“会跳舞的大米。”

  因为稀有,所以稀罕。如今这种“会跳舞的旱稻大米”已经成为八五一一农场的特产,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50元一斤在当地都买不到。

   20多项新技术新措施齐发力,全方位“三减”

  关于实施农业“三减”和绿色发展话题,八五二农场年轻的农业科副科长薛忠海侃侃而谈。小薛介绍,八五二农场作为国家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场,目前已经在八个管理区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工作。农场出资成立了配方肥厂,2016年生产配方肥9000吨,施用面积达45万亩,减少化肥施用量900吨。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过是垦区实施“三减”和绿色发展的一个具体措施,在垦区,被广泛应用的“三减”新技术、新措施多达20多项。

  农垦总局农业局植保站站长董桂军介绍,秸秆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是垦区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好的两项措施。

  董桂军说,我省垦区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尝试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到2012年,垦区秸秆还田面积达到3000万亩,约占垦区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2012年至2015年,农业部组织东北三省、内蒙古及垦区开展东北黑土区耕地地力评价区域汇总,我省的耕地土壤有机质为3.4%,在四省区中最高;而我省垦区为4.4%,比全省水平还高出1个百分点。

  董桂军介绍,目前,垦区有71个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农场建立起独立的土壤化验室,形成了300多人的土肥技术队伍。2013年至2015年,垦区化肥用量分别为121.23吨、115.18吨、112.62吨,呈逐年下降趋势。到2016年,垦区已经建立了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施肥配方更精准,施肥结构更优化。

  为了控制除草剂的施用量,垦区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对杂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指导职工精准用药、科学施药,不仅干净草少,还可以减少施用农药20%以上。同时,出台政策,全面提升机械除草效能。利用旋耕、中耕、深松、旋转锄等各种形式的除草机械和表土作业机械切断草根,干扰和抑制杂草生长。制定技术规范合理轮作,顺序轮种不同类型的作物和品种,免除和减少某些连作所特有的病虫草的危害,达到病虫草综合防治的目的。

  农垦总局农业局副局长张力军介绍,2016年,我省垦区落实“三减”面积193.34万亩,集成应用节水灌溉、测土施肥、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三减”和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在我省垦区已经全面实施。

编辑: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