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动力,街名变迁的时代印迹
宽阔的三大动力路。
4月的哈尔滨杨柳吐绿,春风拂面。17时,随着一阵响亮的铃声,1分钟前还略显空旷的三大动力路立即热闹起来,哈电机厂、哈锅炉厂、哈汽轮机厂正门大开,成群结队、身着蓝色工装的上万职工潮水般涌出大门,向大门两侧分流,再经过街天桥,涌到街对面的生活区,场面恢宏壮观。
从上世纪50年代起,这样的场景每天定时在这条路上重现。这条被先后命名为安乐街、大庆路、三大动力路的街路,目睹着三大厂的诞生和发展,一台台大型发电机组、新型锅炉以及燃气、核电汽轮机从这条路出发,输送到祖国的四面八方,装备到大大小小数百座电站,撑起共和国机电工业发展的脊梁。
安乐街 边建工厂边修路 全市首条水泥混凝土路诞生
如今的三大动力路在上世纪初曾是一条从顾乡屯通往阿城的土路。1937年,由伪市公署工务处组织施工,将这条乡间土路改成了沙石路。
1951年,在哈尔滨郊外荒芜的赛马场旧址上,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首家发电设备、电动机制造企业——哈尔滨电机厂破土动工。此后,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作为国家“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建设工程相继动工。
“按照苏联专家的建议和工厂建设、生产的实际情况,当时边建厂边修路。”83岁的省建设厅退休干部朱俊峰说,随着三大厂紧锣密鼓的建设,一条宽阔笔直的工业大街出现在哈尔滨人面前,因地处黎明公社安乐大队,这条街被命名为安乐街。后来,这条街成为哈尔滨历史上第一条水泥混凝土道路。
宽阔的马路中间设置了绿化隔离带,人行道两旁绿树成荫,三大厂制造的各种电站设备披红戴花,从这条街上运往祖国各地,创下无数个共和国机电行业的第一次。
平时安乐街上人流稀少,似无人一般寂静,可一到上、下班时段,整条街瞬间热闹起来,几万名职工一起涌进涌出工厂大门、穿街而过,浩浩荡荡、意气风发的队伍震撼又壮观。此景曾被拍摄成纪录片公开放映,成为新中国工业战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进三大厂上班、学技术,成为不少哈尔滨年轻人的梦想。
据多位三大厂的老职工回忆,当年哈尔滨的安乐街国内闻名,街北侧是三大厂的厂区,南侧生活区是规划整齐的一排排红砖房、宿舍楼。因为工厂人多,公交车也早早开到这里。1953年,由教堂街(现革新街)始发的10路公共汽车率先开往安乐街。
大庆路 全国“工业学大庆” 见证动力之源发展历程
上世纪60年代,“工业学大庆”热潮席卷全国,安乐街被更名为大庆路。
据工厂老工人回忆,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大庆路路面几经改造修建。1987年5月,大庆路曾实施大规模改建,清除了道路中间的树木隔离带,拓宽了路面。2001年,城市二环快速路通车,贯穿大庆路。
从安乐街到大庆路的50多年间,这里先后为我国数百座新建电站提供各种发电设备、配套动力设施,著名的刘家峡、青铜峡、葛洲坝、大三峡等水电站,处处可见三大厂的产品;从工业用电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从电站动力到舰船动力,大庆路上的三大厂成了中国名副其实的动力之源。
三大动力路
重振老工业基地 打造工业风情旅游名街
2003年,在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中,重新整修的大庆路正式改名为三大动力路,以“全国首条工业风情旅游名街”的崭新面貌扬名全国。在哈尔滨解放7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时,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又传来好消息:该公司中标荒沟电站抽水蓄能项目,新技术填补国内空白,首次在与国外合资企业的国内项目公开竞标中取得胜利,创造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三大动力路,一条看似普通的街路,成为新中国发电制造业的摇篮,见证了60多年来共和国机电行业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