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耕细作 静待花开——记我校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三)
坚定信念 潜心科研
——记安全工程学院沈斌
沈斌,男,1983年生,汉族,中共党员,在读博士,讲师,国家二级安全培训师。2006年7月,从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的沈斌考入我校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跨越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对沈斌来说并没有产生困难和障碍,反而开拓了他的视野和思路,使自己的研究另辟蹊径——用计算机的方法解决安全领域的实际问题。
初定方向 积极探索
沈斌结合自身计算机专业特长和安全专业研究特色,选定矿井瓦斯监测技术作为研究方向。在研究生期间,沈斌就加入了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煤矿矿井瓦斯爆炸事故综合预防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组,开展矿井瓦斯无线监测技术的研究。
矿井无线监测技术是矿山物联网的核心,矿山物联网的概念在2010年才开始提出,作为一个前沿的研究领域,意味着研究中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沈斌跟随导师深入煤矿井下了解现场环境和应用需求,坚持实验室模拟和现场试验并重,历经三年完成了井下无线传输技术方案的研究、试制了无线瓦斯预警矿灯,先后参与及发表学术论文8篇,EI检索1篇,作为共同专利人公开发明专利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黑龙江科技学院优秀硕士毕业论文”、“黑龙江省优秀毕业研究生”等荣誉称号。
明确目标 敢于拼搏
2009年6月,沈斌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安全工程学院教师,并确定将瓦斯无线监测技术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受启发于地面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开始系统研究矿山物联网技术。针对矿井瓦斯检测技术和瓦斯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以井下无线传感器测量网络和无线接入设备为研究重点,致力于矿井移动瓦斯监测体系的构建。
矿山安全领域的科研要走进现场,只有根植于现场的科研才具有生命力。在实验室研究的同时,沈斌积极深入煤矿一线,先后参与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改造、瓦斯等级鉴定、瓦斯地质图编制、瓦斯地质图审评等现场课题14项,获得了宝贵的现场经验和资料,为矿井瓦斯安全监测技术研究实现现场应用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设计需求和灵感。无线瓦斯传感器、红外无线瓦斯巡检仪等智能设备及其系统研究先后获得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项目、瓦斯等烃气管网输运国家级专业中心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的支持。在研究中,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EI检索4篇,作为共同专利人获国家实用新专利6项。
现场科研能力的锻炼和经验的积累促进了沈斌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进步。他先后主讲了《矿井通风与安全》、《安全监测与监控》等3门专业课,以讲师职称,副主编煤炭工业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两部。2011年,他带领学生组建矿山安全卫士团队,参加了黑龙江省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哈尔滨市第二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夺得省级三等奖和市级二等奖,并获得2万元创业启动基金,签约入驻哈尔滨理工大学国家科技园。
借助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沈斌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在2012年上半年学校的第三届优秀青年才俊选拔中,仅工作三年的他,凭借出色的综合素质和较好的科研潜力,成功入选学术拔尖型青年才俊培养对象。此次入选,极大地鼓舞他的信心,更坚定了他当前的学术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 勇于创新
2013年学校顺利更名大学,同时提出内涵建设,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高层次项目。沈斌的研究内容属于应用研究类别,不利于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申请高层次项目,特别是国家自然基金。沈斌对自己的困境进行了深入思考。他剖析当前研究的不足,征询本学科老教授的意见,决定将当前瓦斯无线监测系统研究延伸到核心技术——新型瓦斯传感器的研究上,并将研究方向拓展到功能材料方面的基础研究。
在青年才俊培养计划支持下,2013年上半年,沈斌考取了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同年6月获得了加拿大CBU大学NeedHarm奖学金,前往该校Verschuren中心访学,了解了加拿大矿业科技发展现状。博士课程的学习和加拿大访学经历,对沈斌课题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2013年下半年,在开展“声表面波瓦斯传感器技术”新课题前期研究的同时,沈斌开始尝试撰写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请书。初次撰写,由于在经验方面的不足和研究技术路线上的不成熟,没有获批。2014年,他吸取失败教训,积极参加学校科技处组织的国家自然基金申请讲座和专家指导,咨询学院有国家自然基金申请经验的教师,同时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进行了认真修改,经过一年的努力,在2015年度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中顺利通过。
科研路漫漫 求索永不弃
——记安全工程学院魏春荣
魏春荣老师经常说“从事科研工作,既是幸福的也是艰辛的。”不难想象,科研成果确实会带来幸福感,但短暂的幸福感背后,是漫长的付出和探索的过程。
尤其是一位女同志,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矿山一线,解决瓦斯灾害、矿井隔爆、安全评价这些课题。为了搞科研,魏春荣去过几十个煤矿,与男同志们并肩作战,称得上是“科研路上的女汉子”。
魏春荣生于1977年,是黑龙江省勃利县人。2001年从大庆石油学院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考取了大庆石油学院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2004年硕士毕业后,到我校安全学院任教。
魏春荣老师非常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她始终把“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作为座右铭,争做一名学生满意、学校满意的好教师。
魏春荣老师先后主讲“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机械安全工程”、“矿山机电安全”等课程。主持省级和校级教研项目各1项。先后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校级“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几年来,她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篇。2012年,魏春荣老师辅助指导的一名硕士研究生荣获学校“优秀硕士毕业生”称号。她还作为副主编编制出版“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参编出版教材2部。
2007年9月,魏春荣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其间,魏春荣从没有因为自己的学业耽误本职工作。她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经常上午在学校给本科生上课,下午到工大听自己的课,晚上又回来给本科生上课。
除了完成教学任务,魏春荣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科学研究上。她经常利用寒暑假,参加生产能力核定、安全评价、瓦斯等级鉴定。读博期间,她大量阅读文献,虚心求教。最终,她将自己的研究课题确定为“多孔材料对瓦斯爆炸阻抑作用研究”。为了开展课题研究,她在一没经费,二没项目支持的情况下,协同课题组人员自主研制了瓦斯爆炸方形实验管道系统,进行瓦斯爆炸实验和阻隔爆实验研究,先后完成金属丝网、泡沫陶瓷和多孔泡沫铁镍金属抑制管道内瓦斯爆炸实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阻隔爆自动风门、瓦斯抽排管道阻隔爆装置、矿井旋叶风门和煤矿采掘工作面阻隔爆装置,并提出了多孔材料阻隔爆效果评估的数学模型。
2012年,魏春荣拿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的博士学位。同年9月晋升为副教授,2013年受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目前,魏春荣主持校内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4项,主持及参与完成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近5年来,发表第1作者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EI检索论文7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
2012年博士毕业后,魏春荣开始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她积极参加学校科技处组织的申请书撰写培训。她按照指导专家的意见,一遍一遍修改自己的申请书,尽量实事求是的表达自己的想法。2015年, 魏春荣终于获批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回首科研路,魏春荣觉得,自己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已然过去,而研究却远未停止,课题从研究到应用还有更加漫长的路要走。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吾将上下而求索”。
追求科研梦想 倾心科学研究
——记安全工程学院朱丽华
朱丽华经常用钟万勰院士的话勉励自己,“科学研究,要独立自主,要走自己的路;人生不会一帆风顺,难免有不如意事。把握住自己的方向,毋为一时得失所惑,切要,切要。”
自2006年硕士毕业来我校工作后,朱丽华一直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并倾心于科学研究。她发表SCI检索论文5篇,EI检索论文8篇,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今年,她自己主持的项目又成功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严谨治学 端正目的
朱丽华认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除了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禁的治学精神之外,还必须明确自己的科研动机和目的。朱丽华坚持把推动科学和社会进步作为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首要动机和目的。这种高尚的目的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她克服科研道路上的重重困难。
谦虚好学 探究方法
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每个人的知识积累都是有限的,因此想搞好科研就要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建立合作交流的意识。朱老师的经验是,要经常和“牛人”进行交流讨论。她认为,有时这些“牛人”的一句话往往会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关键,即使不能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拓宽我们看待问题的途径和思路。什么是牛人?朱丽华的看法是,只要比自己强的人都是牛人。不管是教授、副教授,还是讲师、助教,只要能就某一个问题和自己讨论,都是学习的好机会。
朱丽华认为,研读文献也是搞科研的最基本方法。从事科学研究首先要继承前人的成果,领会知识发展的前沿。在独立从事科研工作之初,朱丽华查阅的文献并没有针对性。只要是专业领域内的,什么期刊都看。后来,她就只看专业领域内的主流期刊,几乎是每期浏览,重点阅读。再后来,她发现了自己研究领域内做得比较好的几个科研团队。她把这些科研团队的文章进行系统的研读和跟踪研究。这些团队的科研工作承载了多年的积累,对科学问题把握的比较准,有助于科研工作者领会学术前沿。
持之以恒 不断提高
几年来,朱丽华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哈尔滨市科技创新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朱丽华渐渐地被科研工作所吸引,并萌生了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想法。
2013年年底,朱丽华开始撰写项目申请书。从2013年11月到2014年3月,朱丽华反复多次地修改申请书。遗憾的是,2014年的申请没有获得资助。虽然有失落,但朱丽华没有气馁。她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得到回报。从2014年9月开始,朱丽华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反馈意见,继续对申请书进行修改,进一步凝练项目研究的科学问题,继续完善项目的研究方案。2015年3月,怀揣希望朱丽华将经过反复修改的项目申请书提交了。2015年8月,项目申请成功。这是对朱丽华辛勤工作的肯定,也给了她莫大的鼓舞和强劲的科研动力,更加坚定了她沿着科学研究的道路继续走下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