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课堂——走近数学系讨论班

23.09.2014  00:19

  哈工大报讯(学生记者 田佳丽/文)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难道有没有技巧?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新型的课堂会是什么样子的?带着种种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诚意楼412,走近数学系的讨论班,去聆听他们多年的所思所悟,感受他们独特的学习方式。
  该讨论班由大四、研一、研二、博一等4个年级的学生和几位老师共同组成,由研一的同学每人准备一个章节,采取边讲边讨论的形式讲解一门专业课。
  讨论班重在“讨论”二字。负责讲解的同学会提出很多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看法,也会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回答。台下的人不再是单纯地听讲和记笔记,他们会直接说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台下的人还会反问台上的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起着协调掌舵作用,在同学们意见难以统一时进行讲解,也会适时地就所讲内容进行延伸扩展,做到查缺补漏。“对于数学这门特殊的学科,需要的是思想的碰撞而不仅仅是老师单纯的讲授。”讨论班负责人孙杰宝副教授说:“这样的讨论班是数学系的传统,是数学系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方式之一。”
  讨论班的郭志昌老师说:“这种让学生主讲的形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能力,更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扩充知识面。”今天在讲台上负责讲解的 “小老师”时盛竹同学只是一名研一的学生,她对这句话的体会非常深:“有时候讲一节课得准备整整一天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为了给大家讲明白,我们常常为了一个定义就要翻阅好几本经典著作。但正是在这样的准备过程中,我们往往收获更多,思维变得严谨,视野变得广阔。”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时盛竹等同学在大四的时候已经上过一次这样的讨论班。最初讨论班的建立是由老师亲自上场,带领几位同学一点一点地讨论研究。随后,参加过讨论班的同学变成了学长学姐,他们肩负起了老师的责任。这样一届传一届,曾经坐在台下的学生变成了台上的“老师”。这种形式加深了每位同学的使命感。现在研二的周振宇同学说:“上讨论班时,我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表现,希望为学弟学妹们做个好榜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也成长了。”研二的施克汉同学说:“这样融讲解、讨论于一体的形式就如茶话会一般,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共同学习,并且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也变得更好了。老师就坐在我们中间,和我们一样,没有任何的距离感,让我们能够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惑。”

          编后:

          讨论班的场景不禁让笔者想起了喝下午茶“喝”出了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剑桥大学。据传,剑桥大学有个独特的下午茶传统。每天下午,各方向的专家学者会相聚在学校的咖啡店中,大胆阐述自己所研究的内容,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亚里士多德说:“闲暇出智慧”。正是在这种轻松的环境和氛围下,人们可以更好地独立思考,自由地发挥才智。也正是在这种自由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构想,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科学巨人。
  数学系的讨论班,做到了自主学习、激情讨论、思想碰撞,让同学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其实这种类型的讨论在许多课题组中并不鲜见,在哈工大的历史上也很有传统。今天,相信随着这种探究之风的越来越普及,师生们定会在讨论与交流中博学共进。

编辑:张东杰 来源: 哈工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