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日”专家解析:如何预防糖尿病

01.04.2016  11:59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世界卫生日的工作重点为应对糖尿病,国家卫计委提出了“糖尿病要早预防 分级诊疗帮您忙”的号召。近年来,糖尿病已经成为我们家喻户晓的一类疾病,它也成为世界上排名第五的死亡主要因素,它与高血压、高血脂并称三高症。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一个亿,如何预治糖尿病也成为我们老百姓关注的焦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呢?上医医未病之病,防微杜渐,预防为主才是我们的首要目标,从小事做起,防止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人群如果不进行干预,几乎不可避免都会变成糖尿病。不仅如此,他们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首选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饮食及运动习惯。哈医大四院内分泌科主任成志锋教授为大家给出了下面建议:

  1、饮食要低脂肪、低糖、低盐。建议应按需要量注意低脂肪、低糖、低盐、高纤维素饮食,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少吃油腻、油炸食物,控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不肥胖糖尿病前期人群应根据实际身体状态、年龄、性别、劳动强度等需要,采用均衡营养搭配和荤素搭配安排饮食,重点控制糖和酒的摄入。对肥胖和超重的人群控制更要严格些,鼓励减肥,每月减1.0-2.0kg,直至体重达标,可以有效减少胰岛素抵抗,防止发展为糖尿病,切勿求成心切。

  2、每天要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在两餐之间吃(可以选择上午10点和下午4点),而且不能吃太多,比如一次可以吃一个苹果或者一个桃,吃水果的前提在血糖控制好的前提下。蔬菜的种类也需要多样化,但是糖尿病前期也就是血糖在正常人及糖尿病患者之间的人群,要少吃洋葱、黄瓜、柿子、一餐吃2-5种,尽量选择比较简单的烹调方式,过多的炒、煎、炸容易摄入更多的盐和油,不利于身体健康、更不利于控制体重。

  3、适当操控主食量。在一般情况下,休息的病人天天吃主食250--300克;轻体力劳动者天天350--400克;重体力劳动者天天450--550克。待血糖下降和尿糖减少后,可适当增加主食25--50克。主食要轮换食用或混合食用,以进步营养价值。病人要注意总结进餐与血糖、尿糖之间的变化规律,做到病情稳定,主食固定;病情波动,及时调整,要灵巧把握,使体重维持在标准范围之内。

  4、远离烟酒。酒性辛热,可直接干扰机体的能量代谢,加重病情。在服用降糖药的同时,如果饮酒,可使血糖骤降,诱发低血糖,影响治疗。此外,乙醇可以加快降糖药的代谢,使其半衰期明显缩短,影响药物的疗效。因此,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必须忌酒。

  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烟碱可以刺激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诱使血糖升高;吸烟可导致外周血管收缩,影响胰岛素和其他降糖药在血液中的运行和吸收。吸烟能诱发血管痉挛,损害血管内壁,而糖尿病又易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上述二者相互影响,可以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顽固性下肢溃疡、中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忌烟。

  5、少吃酸性食品。糖尿病患者的体液多呈酸性。谷类、鱼、肉等食物基本上不含有机酸或含量很低,口感上也不显酸味,但在人体内彻底分解代谢后,主要留下氯、硫、磷等酸性物质,所以营养学上称其为酸性食物。而酸性体液对糖尿病不利,因此,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上要少吃这类食品,多吃带绿叶蔬菜,使体液呈弱碱性,吃生菜对糖尿病就有较好的疗效。

  6、适量喝咖啡。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发现,喝咖啡能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咖啡有利尿的作用,还能提神,帮助身体燃烧一部分热量,对促进代谢有好处。但喝咖啡要适量,一天不能超过3杯,否则有脱钙的风险,会引发骨质疏松。另外,早起喝比较好,可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且一上午比较清醒。

  7、选择高纤维素食物。研究证明,纤维素能促进肠道蠕动,排出残余的代谢废物,做好肠道清理工作。另外,纤维素对肠道功能的好处还表现在对肠道自身激素的调节上,对脂类代谢、糖类代谢都有益处。

  8、经常深呼吸。研究表明,长期压力会导致血糖升高,深呼吸有减轻压力的作用。除了深呼吸,精神紧张的时候做做瑜伽,可以通过调节交感神经,减轻胰岛素抵抗。很多病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晚上睡不好觉,第二天早上肯定血糖高,这就是交感神经紊乱的后果。

  9、每天走路30分钟。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每周应进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分摊到5~6天进行,即每天30分钟左右。在所有运动中,走路适用人群最广,不受场地、时间限制,比较安全,步伐、步速可以自己调节,且对关节的损害较小。

  10、保证充足睡眠。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或睡得太多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不同年龄对睡眠长度的要求是不同的,青春期之前小儿睡眠须超过10小时,年轻人8小时,中年人至少6小时。睡眠质量不好的人,如果自我调整不过来,就该吃药。现在新的安眠药副作用不大,可以间断服用,千万不要硬撑着。

  11、不要独居。国外研究表明,独居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高。正常的家庭生活对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是有利的,独居的人如果自我约束力差,容易作息不规律,养成不良生活习惯的几率高。不过,自我约束能力强、健康素养高的人没事。

  12、45岁以后关注血糖。专家说,45岁以上是糖尿病高发人群,特别是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血脂、血压高的人,应多关注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