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召开2016年《东北蓝皮书》发布会
2016年1月19日,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辽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东北蓝皮书: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在哈尔滨市召开。
东北蓝皮书
东北蓝皮书以黑龙江、辽宁、吉林和内蒙古四省区社会科学院从事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以及国际问题和农村问题研究的科研人员为主,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撰写而成。
报告指出,虽然东北地区经济延续了2014年以来的放缓态势,但经济增速均出现回升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增速等指标开始回升或降幅收窄,总体上已经开始向好的方向转变。
报告指出,在东北地区工业增速下滑的情况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服务业的平稳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在经济下行、整体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下降的情况下,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各项支出保持了增长。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尽快形成同市场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发展环境,东北地区政府还针对行政审批手续烦琐,管理部门服务意识不到位等问题,着力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
东北地区曾经是全国的能源、重工业和农业基地,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讲,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结构偏向于资源型企业以及重化工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靠前,“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产业类别偏“重”,产业链条靠“前”。二是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目前,辽宁省的国有经济占比超过30%,吉林省超过40%,黑龙江省超过50%,均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同东南沿海省份相比,东北地区民营经济严重滞后,截至2014年底,东北地区民营经济比重最高的辽宁省也只有69.7%,且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大多是生产经营上的依附关系和体制上的“寄生”关系,真正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关系尚未形成。三是人口红利不断流失,2014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出生率分别为6.49‰、6.62‰和6.86‰,大幅低于全国12.37‰的平均水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0.26‰、0.4‰和0.78‰,大幅低于全国5.21‰的平均水平。四是自主创新能力偏弱,2013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首次突破2%,达到2.08%,而同期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分别仅为1.65%、0.92%和1.15%,与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的6.08%、3.6%、2.51%和2.32%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五是体制改革有待深化,从总体上看,东北地区体制改革仍然落后于经济转轨的进程,政府职能转变力度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仍待破解。
报告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预计2015年全年,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整体上将处在5.5%上下,其中黑龙江省有望实现6%的增速,吉林省有望实现6.5%的增速,辽宁省有望实现4%的增速。
报告认为,要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应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社会民生等方面多下功夫。
《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5)》指出——
科技化、信息化将是东北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6年1月19日,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辽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东北蓝皮书: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在哈尔滨市召开。
《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5)》指出,科学技术在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正逐渐成为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生物技术、有机技术、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逐步凸显。随着能源、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通信技术、遥感技术等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将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趋势,科学技术将成为有效治理资源匮乏等问题的一种手段。例如,水栽法技术,可以实现不用土地只用营养液进行作物栽培,既延长了作物的生长周期又扩大了作物的生长空间;可以有效解决炎热、干旱、缺水地区的鲜菜供应问题,一方面能够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农产品供应;另一方面又能够解决农业品的异地运输问题,实现农产品的区域内生产和销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多媒体技术、光纤技术、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时代正逐渐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装备信息化、农业操作自动化、农业经营网络化正逐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信息咨询为主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将是东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环境、灾害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实现了许多重要成果的转化。例如,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增加效益15%~30%;农业专家系统能够指导农业从业人员科学育种、栽培、防治病虫害等。
(参见《东北蓝皮书: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5)》p10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
《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5)》指出——
东北地区居民收入与东部地区差距逐步缩小
2016年1月19日,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辽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东北蓝皮书: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在哈尔滨市召开。
《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5)》指出,2014年,全国4个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东部33866.4元、中部24838.3元和西部23694元、东北24969.7元,从近三年情况看,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稳居第2名,且与收入最高的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010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东北的1.46倍、2012年为1.43倍、2014年缩小到1.36倍;同时,东北与全国平均水平也在逐步缩小,2008~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东北的1.2倍,到2014年缩小至1.15倍。
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最高的东部地区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一是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年来排在全国第10名前后,处于较高收入水平,拉高了东北地区的整体水平。二是尽管吉林、黑龙江两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一直排名靠后,但与全国平均差距逐步缩小,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4倍,2014年仍是1.24倍;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8倍,到2014年缩小为1.28倍。
东北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相对于全国其他三个地区较高,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东部13145元、中部10011元、西部8295元、东北10808元,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东部地区低2396元,比全国平均高出481元。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与东北的差距在逐步缩小,2005年东部地区是东北地区的1.4倍,到2008年缩小为1.3倍,2014年缩小到1.22倍。从十年来的情况看,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2014年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东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4倍,到2014年是全国的1.03倍。
东北地区农村居民收入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手段以及规模化的种植和养殖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见《东北蓝皮书: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5)》p2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
《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5)》指出——
促进东北城镇社会保险发展需着眼人口老龄化加深趋势,重点做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
2016年1月19日,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辽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东北蓝皮书: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在哈尔滨市召开。
《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5)》指出,在社会保险的5个险种中,养老保险无疑是最重要的保险之一。东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整合“碎片化”社会保险制度,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二是着眼于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多措并举增加养老保险基金供给。从制度整合的可行性上来看,应该加快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双轨制”的步伐,逐步实现“城居保”和“新农保”的有机衔接和对接,为社会保险制度未来一体化创造有利条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兼顾各个社会阶层的养老权益,把不同群体养老待遇差距水平控制在社会认可的范围之内。同时,还要避免矫枉过正,防止造成新的社会不公,保持养老金水平的适度差距,在社会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
养老保险基金尽管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东北地区养老金暂不存在缺口,但如果从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趋势来看,东北地区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存在巨大的潜在缺口。因而,面对即将到来的养老基金巨大需求,应该在不增加参保人员缴费比率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养老保险基金供给。这些措施包括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目前来说至少要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省级统筹,通过提高统筹层次可以实现养老保险基金调剂使用,避免养老保险基金供给领域出现苦乐不均的现象。措施还包括加快养老金“双轨制”改革,通过养老金“双轨制”改革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缴纳养老保险基金,以此增加养老保险基金供给。措施还包括通过划拨部分国有资产的方式增加养老保险基金供给。东北地区养老保险基金供给潜在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养老保险制度转型等原因造成的,是制度转型的历史欠账,应该由政府来埋单,而埋单的方式就是划拨国有资金和资产填补不足。措施也包括吸引和动员社会组织等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支持和投入。社会各种力量和资源对养老保险投入也可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供给,缓解养老保险基金供求矛盾。
(参见《东北蓝皮书: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5)》p28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
《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5)》指出——
东北城市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发展缺乏明显增长极
2016年1月19日,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辽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东北蓝皮书: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在哈尔滨市召开。
《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5)》指出,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2014年,东北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变异系数为0.4274,较上年有所提升,表明城市间发展不平衡趋势进一步扩大,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变异系数为0.3522,与上年相比略有下降,说明城市间可持续要素的相对关系稍有改善。辽宁省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变异系数为0.6593,居全国第22位。在全省所有城市中,大连、沈阳发展较快,这主要得益于沈抚新城和沿海经济带的区位资源和先发优势,其他城市发展相对较慢,表明辽宁省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尚未完全显现,部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仍未完成。在可持续竞争力方面,辽宁省城市间和谐竞争力差距相对较大,既有沈阳、大连等6个城市居全国前50位,也有朝阳、葫芦岛名次排在全国第200位以后。吉林省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变异系数为0.4730,居全国第13位,较上年提升2位,表明城市间经济差距有所收敛,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变异系数为0.3053,居全国第7位,城市间差距大幅降低。
黑龙江省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变异系数为0.5728,居全国第17位,与上年保持一致,表明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格局未有明显变化,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变异系数为0.4117,居全国第15位,说明城市间可持续竞争力水平差距仍较大。以文化竞争力为例,全省只有哈尔滨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其余城市在自身文化建设及对外交流方面尚不具备竞争力优势。东北城市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虽在总体上形成城市群带状发展态势,但各省“一强多弱”的基本格局仍未得到明显改善,主要中心城市及其群带网络尚未真正发展成为区域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显著。
(参见《东北蓝皮书: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5)》p30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