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持续促进农民增收

12.11.2015  10:06

  本网讯(朱海英)      多年来,东宁县立足实际、扬长避短、突破瓶颈,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在有限耕地资源上挖掘新的增收支撑点,大力发展了“五色产业“,推动全县粮经比例达到7.7:2.3,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六年稳居全省前列,其中2009年率先于全省实现农民收入超万元,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8090元,其中特色经济产业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

  一、“五色产业”发展现状

  1、黑色产业——黑木耳。2015年,生产规模12亿袋(11万亩),黑木耳产量5.5万吨,占全国1∕6;2014年末,东宁县又被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和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黑木耳)标准化生基地;雨润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是农业部确定的国家级专业批发市场,2014年实现交易量20万吨,占全国交易量2/3;通过招商建设了吉林黑尊黑木耳生物育种和黑龙江佰盛黑木耳自动化生产2个超亿元大项目。2015年,仅黑木耳及相关产业一项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289元,是全县农村当之无愧的第一富民支柱产业。

  2、紫色产业——葡萄及葡萄酒。目前,全县种植面积6500亩,其中酿酒葡萄5000亩,品种主要有北冰红、威代尔、双优、双红等。已建成禄源酒庄1座,在建天隆、金河和鑫辉酒庄3座。“芬河帝堡”为省级著名商标,目前年产30余万瓶,产值8000万元,全部达产后年产100余万瓶,产值3亿元。2013年在上海、蓬莱举办的高端酒评比大赛中获得两银一铜,2015年获得DWWA国际葡萄酒大赛铜奖,被哈尔滨冰雪节组委会指定为招待专用葡萄酒。

  3、褐色产业——大榛子。2003年,东宁县政府从辽宁引种20万元大榛子苗,试种23处,经过8年实践,成功存活下7处,目前已初见效益,每公斤均达到50—60元。从2011年开始,东宁县政府积极推广栽种大榛子,截止目前已发展到1.2万亩,其中千亩榛子园共有3处,明年开始就会陆续进入盛果期。大榛子专业合作社1家,面积700平方米的榛子产品加工厂正在建设。

  4、红色产业——果树。东宁县是全省最适宜种植果树的县之一,先后被农业部、林业部和省政府认定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基地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果树)生产创建县”、“全国苹果梨标准化示范区”和“省级外向型绿色食品果菜科技示范区”,2012年成功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目前,全县面积5.8万亩,年产水果2.6万吨,其中梨类4.8万亩,年产果2.9万吨,实现效益12600万元,带动果农人均纯收入2.1万元。

  5、绿色产业——水稻。东宁县水稻面积5.5万亩,主要分布在第一积温区内。由于自然条件优越,东宁大米口感好、品相佳、营养高,并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尤其是水稻产业机械化生产水平较高,比较适宜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目前全县主栽品种为“稻花香2号、龙洋1号”等,年产水稻27500吨。“天施恩”、“嘉禾”、“东波”等优质品牌大米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

  二、具体举措

  (一)立足优势,打破常规,拓宽产业增收渠道

  1、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东宁县受海洋气候影响,气候温和湿润,雨热同季,水量充沛,四季分明,早晚温差明显,森林覆盖率高,为黑木耳、水稻、水果等生长提供了非常好的自然环境,又位于北纬43°25′至44°35′之间,是世界公认的葡萄酒最佳产区。我国第四军医大学对东宁黑木耳做过专门研究,科学证明东宁黑木耳粗多糖含量比国内其他产区平均高10%以上,就是主要缘于独特的自然因素。

  2、突出乡土人才优势。东宁县黑木耳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有据可查距今已有1000多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经验成熟、善于创新的乡土技术人才共计 1000多人,他们都形成了一套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栽培管理方式。此外,东宁县是黑龙江省最大的果树种植基地县,高峰时各类果树面积达13.5万亩,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人员近2000人,对于发展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是一支不可或缺的人才队伍。

  3、结合文化旅游优势。东宁县有金光寺、要塞遗址群、滩头鱼村、古渤海国遗址、神仙洞、千亩稻田、东宁口岸等旅游景区,每年东宁口岸出入境人数达50—60万人次,东宁金光寺每年吸引外来香客6—7万人次,做大做强包括黑木耳、葡萄及葡萄酒等在内的特色农业,串起“吃、住、行、游、购、娱”的全产业链条,不仅能够牵动三产融合发展,还将进一步助推县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二)三产融合,全链发展,促进产业强县富民

  1、狠抓薄弱环节。在提升一产档次同时,加大了黑木耳机械生产和产品加工力度,由一产独大局面华丽变身为三产融合发展。截止目前,全县木耳机械加工厂已达14家,年生产各种机械2.5万多套,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全国最大雨润黑木耳加工厂已建设干品包装、腌渍即食和深度提取三条生产线,目前年加工能力达2万吨,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超6000万元。

  2、加大项目落地。2014年,通过招商建设了吉林黑尊黑木耳生物育种和黑龙江佰盛黑木耳自动化生产2个超亿元大项目,截止目前,两个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全部建成后,将对东宁县黑木耳全产业链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持续巩固全国黑木耳第一县将产生深远影响。此外,在禄源酒业龙头带动下,天隆、金河2家葡萄酒企业已陆续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是东宁县新的财源项目,对推动东宁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创造了就业新岗。黑木耳、葡萄等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直接或间接创造了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全县85%的农民正在从事与黑木耳相关的产业发展,其中黑木耳经纪人全县就达50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在黑尊、佰盛等大、中型木耳企业就业的东宁农民达上万余人,木耳采摘旺季,人工费每小时最高达到15元。葡萄酒产业在种植、采摘等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工,周边农民充分利用一契机,有的做短工,每天工资100多元,有的则变身为产业工人,月工资达4000元左右。高效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还为一些下岗职工及无业人员提供了赚钱机会,社会效应良好。

  (三)完善机制,增强服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政府作后盾。东宁县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对黑木耳、葡萄、大榛子实行一级目标管理,成立了产业办公室,制定了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保证了产业发展良性运行。截止目前,全县已有20家菌包厂获补贴200万元,全县共有35人获得总计55万元的食用菌科技奖励基金;大榛子产业自纳入三北防护林补贴工程以来,共有37户种植户享受到了总计88.5万元的补贴资金。

  2、科技作支撑。东宁县与全国2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其中与东北农大、省农科院等建成了食用菌研究所;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合作,培育了最适宜东宁气候条件的葡萄品种,从德国引进了葡萄栽植、红酒酿造专家。东宁县的“洋专家、土队伍”在棚室吊袋、元宝耳的栽培技术上不断出新,推动了效益连年攀升,特别是棚室吊袋,平均亩效益达20万元,已经成为产业高效益的新支点,2015年全县棚室吊袋总量达3800多栋。2012年至今,全县科技推广系统共计吸纳了15名硕士研究生,科技推广队伍实力不断增强。

  3、服务有体系。东宁县在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机构得到加强。于2009年率先在全市进行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县52名农技推广人员中研究生学历6人,在全省首屈一指。目前,全县农业相关技术人员比例高达90%。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增加。目前,全县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2家,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1家,家庭农场12家、种植大户83家。试行了土地托管服务。建成了县级土地流转交易中心,目前,全县流转土地32.8万亩。搭建了农资配送平台。2014年,正式建成了配肥站,加快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转化,累计生产配方肥1000吨,受益农户达到近千户,每亩增产达10%。

  三、经验启示

  (一)思想上再加压,树立忧患意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东宁县耕地面积不足100万亩,属真正农业小县城,人均仅6亩左右,且零散以山坡地居多,给机械化操作及规模化种植带来很大难度。加之近年来受进口及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粮食价格一度走低,靠数量极为有限的耕地单纯种植粮食根本实现不了增收目标。黑木耳虽然富民效应显著,但处于一枝独秀境地,还面临着竞争日益激烈、成本逐年提高、环境破坏严重等严峻形势,农民增收空间明显逐年在缩小,已经进入了增收缓慢期。就黑木耳产业本身来说,目前也存在着一产过大、二三产较弱现象,富县效应不明显。这一系列劣势,逼迫东宁县不敢也不能停滞在荣誉面前,反而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打造精品特色农业,不构建多元化增收格局,全省农民增收第一县荣誉随时将拱让他县。

  2、行动上再加力,强化狠抓落实

  包括农业局、林业局、黑木耳办、葡萄酒产业办、果蔬总站等在内的农业各部门,将促进农民增收摆在首位,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视作重中之重,任务分解到位后,行动上力求迅速、有序,保质保量,在政策争取、项目实施过程中,狠抓落实,科学推进,把心思花在干事上,把精力用到工作中,有些工作宁可交叉重叠也决不断档遗漏,不盲目冒进,不折腾蛮干,不推诿扯皮。

  3、作风上再加强,敢于迎难而上

  面对客观存在的制约发展因素,发展过程频现的各种问题,东宁县委、县政府敢于迎难而上,坚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将会给东宁人民带来福祉的信心,以智慧破解难题,以毅力顽强推进,以合力协同作战,抢抓机遇,勇于担当,目标很明确,就是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实惠,从而助推东宁县经济社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