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市凸显特色调结构 逆势发展促增收

09.01.2017  15:31
  本网讯(朱海英)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传统农业优势殆尽、新兴产业竞争激烈、农民增收空间缩小等问题,东宁市主动出击,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力构建“百花齐放”增收格局,为引领龙江农民长效增收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借鉴。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2400元,比去年增长12%,继续位居全省首位。结构调整力促东宁农业逆势大幅增长,实现了“单打独斗”向产业融合的“裂变升级”,成为龙江产业结构调整样板区以及全省城乡收入剪刀差最小区域之一。
  一、做精木耳产业,打造全国最大黑木耳全产业链加工集聚区
  东宁市黑木耳产业拥有全国最大生产基地、最大销售市场、最先进生产技术。立足黑木耳、激活一盘棋,全市80%以上农民从事与黑木耳相关产业发展,东宁十万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式创业增收。
  1、富民效应持续发酵。2015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单中,东宁黑木耳以894的品牌强度和433.14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区域品牌第9名,与贵州茅台酒等产品进入前10名,彰显了多年的发展底蕴。“东宁黑木耳”成为黑龙江省唯一、也是全国仅有的6个 “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之一。东宁雨润国家级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年交易量占全国2/3,年交易额120亿元,带动就业4万多人。东宁市充分利用这些新动力、新引擎,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直线上升,2016年,全市黑木耳生产规模12亿袋,吊袋棚室5000余栋,黑木耳产值突破36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1.5万元。
  2、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实施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科技化驱动、工厂化发展、品牌化营销、组织化推进 “六化”举措,实现了东宁黑木耳历史性突破,助推产业取得划时代进步,造就了东宁黑木耳无与伦比的优良品质,东宁被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黑木耳)基地市。已建成4家食用菌科研所、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9个国家级标准化黑木耳示范园区;推广了吊袋耳、越冬耳、元宝耳、节能环保锅炉等新技术、新设备,资源得到最大化循环利用,实现了木耳一年四季无空闲生产;引进了黑尊、佰盛两个科技型大项目,实现了菌种菌包生产模式的革命性飞跃。独创的“小孔单片栽培、棚室挂袋和春耳秋管”三项技术成果获“黑龙江省长特别奖”。
  3、产业带动三产融合。东宁黑木耳已由一产独大向菌种研发、菌包生产、产品加工、机械加工、废弃菌袋回收利用及仓储、物流、金融等配套产业转变,催生绥阳镇华丽变身产业新城,成为全国黑木耳第一镇,综合实力跻身黑龙江省十强。目前,全市发展培育木耳加工企业22家,培育“运福”、“福睿达”、“双枒子”著名商标3个,研发木耳酱、木耳糖等系列产品50余种,年销售收入1.2亿元;废弃菌袋回收加工企业8家,年回收2.6亿袋,年实现增加值2600万元;黑木耳机械加工厂5家,菌包厂39家。
  二、做强葡萄产业,打造全国沿边最大冷凉气候葡萄酒生产基地
  葡萄及葡萄酒产业是东宁市在经济转型期又一富民增税产业,全市种植面积达到6500亩,成为世界冰葡萄酒新地标,为东宁地方经济发展又注入了新动力。
  1、龙头引领效应突出。2005年至今,禄源酒业累计投资5亿多元建成了全省最大的集观光种植、产品加工、展示销售以及旅游休闲“四位一体”的现代冰红葡萄酒庄园,它是目前黑龙江省唯一可以生产冰葡萄酒的酒业集团。十年来,企业精心推出了冰酒、干红、蓝莓等系列红酒,为推动全省葡萄酒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其带动下,天隆、金河两家企业相继落户东宁,正在进行洒庄各项相关建设,东宁市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基地+酒庄+市场”运行模式已初具规模。计划利用5年时间,全市发展葡萄3万亩,年灌装干红、冰酒、蓝莓酒0.6万吨,建成芬河帝堡“温泉小镇”4A级景区,实现产值14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7000元。
  2、品牌创建声名鹊起。禄源酒业依托国外先进酿造工艺,精心打造了“芬河帝堡”冰酒、蓝莓酒和干红葡萄酒三大系列10余个产品,填补了黑龙江省冰酒生产空白,获国家质检总局首个冰酒产品“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资质。“芬河帝堡”商标荣获黑龙江省著名商标,被哈尔滨冰雪节组委会指定为招待专用葡萄酒。冰酒和蓝莓酒在上海、蓬莱高端酒评比大赛中荣获两银一铜,荣获“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赛铜奖和“品醇客”亚洲葡萄酒大赛银奖,在2016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黑龙江日”中,东宁冰酒一经亮相即受到中俄宾客一致赞誉。
  3、农民增收渠道拓宽。政府协调农户与企业完成土地流转与租赁,一方面,土地有了保底收入,农民无后顾之忧参与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农民自愿参与葡萄企业生产,或做短工日工资150元,或固定上班成为产业工人月工资4000元,实现离土却不减收入。大肚川镇太阳升村农民葡萄专业合作社,每公顷葡萄园可产葡萄1.3万斤,禄源酒业每斤以5.5元收购,每公顷葡萄实现产值7.1万元,每家实现净收入10万余元。
  三、做大林果产业,打造全国沿边最大林果产业示范基地
  林果产业是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绿色产业,东宁市依托资源优势,制定了中远期林果产业发展规划,多次召开全省林下经济现场会,经验全省借鉴,为东宁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1、多元发展后劲十足。2016年为东宁市发展林果速度最快、面积最大的一年,其中新增红松2万亩、榛子8000亩。目前,全市红松林33万亩;大榛子2万亩,千亩榛子示范园3个,大榛子面积全省第一;通过林药间作中药材种植1.5亩;果树3.95万亩,以苹果梨、南果梨为主,为黑龙江省最大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市,年产各类水果4.5万吨,产值达1.8亿元,“东宁苹果梨”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2、典型示范带动增收。东宁市发展大榛子已有12年之多,涌现出盛艳景、赵显恩等十多位发展典型户,为牡丹江以至全省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经验与启示。东宁镇太平大地榛子合作社采取“企业出资+农民出地“形式,种植基地1060亩,合作农户67户,成立了研发机构,研发出了榛子油、榛子露等系列产品,为当地200多名无业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目前,东宁市果树、大榛子等农民合作社有10家、种植大户200户。通过发展大榛子等林果产业,超坡荒地变成了绿色屏障,座座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
  3、科学发展潜力巨大。林果产业不消耗资源,保护绿水青山,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巨大。大榛子待全部进入丰产期后,年产果将达2万吨,加工利用1万吨,产值将实现3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将达1亿元。未来五年,东宁市将进一步扩大大榛子、红松等特色经济林种植面积,全市大榛子和红松坚果林将分别达到5万亩和43万亩,东宁市也将成为中国沿边最大的林果产业示范基地。
  四、做优精品农业,打造全省标准最高放心农产品生产基地
  依托地缘、气候、环境等优势,突出发展具有东宁地域特色的精品小农业,虽小尤精,精中有特、特中有优,目的就是要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1、境外农业叫响全省。政府协调、企业运作、农民经营,形成了一条以东宁为起点自东向西的俄罗斯境外农业开发带,开发面积360万亩,占全省境外农业面积半壁江山,农业合作区域由滨海边疆区向俄内陆延伸,合作领域从传统单纯搞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及批发零售等方面扩展,造就农民百万富翁400多位。华信农业合作区成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境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拥有耕地面积75万亩,建有11个农场14个种植区,成为中俄农业合作最大平台。
  2、畜牧养殖规模发展。全市规模养殖户有146户,规模养殖比重80%,20户在俄企业因俄经济下滑回国创办养殖业。农民孙庆财从一头奶牛起家,现已建成拥有千万资产的牧业公司,被评为黑龙江省农民创业明星,公司与浩月集团长期合作,带动全市百头以上肉牛养殖户达24户;华洋公司在俄罗斯建成优质天然牧场8000公顷,重点养殖牛、鸡,包括奶制品等在内年销售收入8700万元。
  3、精品稻米质优价高。全市水稻面积5.5万亩,其中4万亩分布在第一积温带,并由中俄界河瑚布图河水灌溉,稻米品相佳、口感好、质量高,远销国内一线城市。坚持有机绿色发展理念,连续多年开展“鸭稻共作”生产,“东宁大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目前,东宁市正在探索实施水田农业集团化发展模式,未来几年,东宁水稻将实现生产、加工、销售集团化管理,降低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进一步打响东宁稻米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