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等多国专家联手推动心血管病防治向纵深发展

15.07.2016  16:04

2016年7月14-17日,第二届中俄青年学者心脏病学会议、第八届中俄医药学会议、第六届寒地心脏病学会议在哈尔滨市友谊宫隆重召开,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及台湾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位代表参加了这一重大的国际盛会。


本次学术盛会是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国药理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亚洲心脏病学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黑龙江省教育厅等7家单位联合主办,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及其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大会旨在加大中俄两国医学专业人才的交往力度,加强双方医药科技领域的合作影响,加速搭建寒冷地区和国际心血管病学领域的研究平台,加快推动医药学的成果创新转化,共同谱写中俄医疗卫生事业新篇章。


此次会议分为2016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医学科学前沿论坛、博士生论坛、高血压病、药理学、无创电生理、结构性心脏病、冠脉介入与腔内影像国际论坛、新概念心电图、心血管影像、中西医结合、心血管护理、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远程心电、胸痛中心、黑龙江省第五届心脏重症论坛及基础与转化等17个论坛,44个专场,10场卫星会议,共计218位学者做学术报告和精彩讲座。来自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医科大学、伊尔库斯克国立医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伊·米·谢切诺夫莫斯科第一国立大学、远东国立医科大学、西北国立医科大学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莱特州立大学医学院和北京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34所大学的80多家医院专家、学者、代表应邀参会,中俄两国5位大学校长、4位国家级学会主任委员和3位副主任委员莅临本次会议。


会议特邀请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同济大学医学院陈义汉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太平洋国立医科大学Kuznetsov Vladimir教授、国际腔内影像学专家哥伦比亚大学Gary Mints教授为大会做特邀报告,讲座内容包括《介入心脏病学发展与器械创新》、《PCI及腔内影像学发展史及最新进展》、《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防治:从CSPPT到CSPPT2》、《易损斑块新争议》、《非编码RNA调控心律失常的机制》、《心脏的血管再生》、《声动力疗法快速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转化研究》等热点话题。同时,会议专门设立了中俄青年学者优秀论文评比擂台,来自太平洋国立医科大学、远东国立医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沃罗涅日国立医科大学、库班斯基国立医科大学、西北国立医科大学、伊·米·谢切诺夫莫斯科第一国立大学的12名俄罗斯学生及国内高等医药院校的33名优秀学生参与了青年优秀论文评比。

由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院士牵头,联合国内众多科研院所开展的中国工程院《我国重大寒地疾病(高血压)防控对策国际比较研究》项目也在本次会议中进行了阶段性成果汇报,杨院士就目前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详细讲解。本项目对寒地、高海拔地区心脑血管疾病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及易感基因筛查,掌握了寒地与高海拔地区特有的不良生活方式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揭示了寒冷和缺氧应激所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机制,由此建立起预警体系、发现预防靶点和提出干预措施;同时深入分析、整理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国高血压的防控经验和干预形式,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控模式,为国家制定和出台相关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该议题也得到了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巴什基尔国立医科大学等校方领导及专家、教授的积极响应。俄方同行表示,俄国寒地地区广阔,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寒地高发疾病非常普遍,与我国的高血压病有较多类似危险因素,此研究不仅会对中国寒地高血压的防控政策制定起到指导作用,对俄方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两国专家就中俄北方寒地地区主要疾病发病现状、流行病研究、发病范围、发病年龄、基因遗传背景、人口生活卫生习惯及风俗、寒地高发疾病的国家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结合临床实践和实验室研究情况提出了各自见解。此次会上,中俄双方专家希望在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与合作,针对以高血压、冠心病为代表的寒地高发疾病开展进一步的国际合作和攻关。

会议还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高平进教授、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赵连友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山东省荣成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马海主任、哈尔滨市道里区卫计局赵鸿鹏副局长分别做了《H型高血压与精准医学》《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2016ACC血压热点荟萃》、《H型高血压研究进展》、《H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H型高血压与脑卒中防控“荣成模式”》、《哈尔滨市道里区H型高血压的防控模式》等专题学术报告、规范诊治H型高血压精准防控脑卒中的经验介绍。

本届大会执行主席、黑龙江省心脑血管防治办公室负责人、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田野对该科室历时1年完成的全国第五次(黑龙江省第六次)高血压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田野教授指出,黑龙江地处边陲,气候、饮食及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全省16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28.8%,冠心病的患病率1.2%,脑卒中的患病率4.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心脑血管病已成为全省居民的首位死因,占比高达55.7%。据此估测,省内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000万人,而且从长远看,全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仍呈增高的趋势。而高血压又是脑卒中、冠心病等其它诸多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的宣教和防控工作十分重要。

田野教授指出,就该省而言,环境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寒冷作为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可能被低估,寒冷对高血压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气候寒冷可使寒地居民养成不同于气候温暖地区人群的饮食及生活习惯,例如膳食中盐(腌制食品)和脂肪含量较高,喜好饮酒。黑龙江人均食盐约13.3克/天,超出推荐量122%,由于冬季漫长,在白昼短暂、室外温度低的环境下,居民户外活动及体育锻炼的时间亦相对较少。长此以往,超重及肥胖人群增加,使体质指数成为寒冷地区高血压的常见危险因素。

下一步,黑龙江高血压防控策略将结合寒冷地区特点,明确寒冷在高血压发病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加强卫生宣教,改善饮食结构,鼓励身体锻炼,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针对各种可控危险因素,建立有效应对四季变化的干预方案,力争遏制高血压发病率,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进一步降低黑龙江及北方高纬度地区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生利健 陈英翔 宋娜 衣晓峰 供稿


延伸阅读一:中俄医科大学联盟初见成果

2014年7月1日,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和莫斯科第一国立大学共同倡议和发起,组建了由两国共106所高水平大学参与的中俄医科大学联盟,此举为中俄医药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架起了重要的桥梁。两年多来,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的作用日益凸显,两国高校在医疗卫生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积极开展互访活动,师生交流频繁,两国累计有2000多人次跨出国门,进行教学合作、短期培训、交换实习、临床技能竞赛等;与此同时,哈医大在国内医科院校中率先建立了中俄医学研究中心,下设14个研究所,各研究所目前已与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乌法、海参崴、伊尔库茨克等国立医科大学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新药研发、微生物防治、血液肿瘤转化、食物与营养、神经科学、骨质疏松研究等方面签署了20多份科研合作协议。

延伸阅读二:哈尔滨医科大学迎来90华诞

哈尔滨医科大学是由原哈尔滨医科大学(我国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创建的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1938年改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原兴山(现鹤岗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其前身为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组建而成。学校历经90年的发展建设,传承了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发扬了中国工农红军卫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已跻身于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前列,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部委省共建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卫计委俄语培训中心、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中俄医学研究中心等均设在校内。该校为国家教育部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院校之一,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试点高校。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生物学、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3个,省级重点学科(群)2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

延伸阅读三:前进中的哈医大一院心血管内科

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于1952年由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傅世英教授创建。在傅世英教授、黄永麟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在50年代在国内较早将心电图应用于临床诊断并开展了心导管检查技术;70年代与哈尔滨市电表厂合作研制成功我省第一台体外心脏起搏器及直流电除颤器,建立CCU病房并在全国首次开办心肺复苏讲习班;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在国内率先开展PTCA技术;90年代初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合作开发了我国首台射频消融仪并应用于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无创电生理设备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检查,称为在国内首批开展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工作的单位;1997年率先在黑龙江省开展经股动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2004年在国内率先开展经桡动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2004年卫生部主办《中国卫生产业杂志》学科排名列全国心血管内科第七位。2006年 “十五”期间被评为黑龙江省属高等学校优秀重点学科, 2009年“十一五”中期评估结果为优秀。

心内科为首批国家博士点,现为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药理基地,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先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卫生部(黑龙江省)冠心病介入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黑龙江省心电诊断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黑龙江省起搏与电生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黑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中心,省重点学科。

延伸阅读四: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委会打造“””健康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2012年11月成立,这是一个由从事心脏内科、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科、急诊科、老年医学科、的医师共同组成的专家团队。目前全省范围内共有委员30余人,覆盖省内16家三级医院,包括医大一院、医大二院、医大四院、省医院、市医院、大庆油田总院、齐市第一医院、齐医附属三院、牡丹江市二院、佳木斯传染病院、佳医附属一院、鹤岗市人民医院密山人民医院、红兴隆医院、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医院、海伦市人民医院。

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的宗旨为:“借鉴、融合、共同提高”,旨在搭建一个开放、融合、专业的公共平台,在此平台下,心脏内科、心脏外科、老年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可以充分交流学习“心脏中的重症”与“重症中的心脏”两个层面的救治经验,融合各个科室对于心脏及重症的理解,各取所长,并结合最新的医学资讯、新技术,共同守护好人民的“”健康。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四次“黑龙江省心脏重症论坛”,每次论坛均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学术讲座,累计培训心脏与重症领域医生2000余人次。并通过多次的学术城市巡讲将“心脏中的重症”与“重症中的心脏”诊治理念推广到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地区的基层医院及医生,大大推进了我省心脏重症诊治理念及手段的提高与革新。

此外,学会与365心血管网等行业媒体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第一时间将每届“黑龙江省心脏重症论坛”的最新资讯、技术及专家评论以网页、报刊和手机报的形式传达给医师,借此使更多的医师接触更深层次的心脏重症领域新观念、新技术,提升心脏救治能力和水平。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