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17.04.2018  14:14
紫丁香二号一飞冲天图片由学校提供 - 新浪黑龙江
孙家栋(左) - 新浪黑龙江
来源: n.sinaimg.cn

  原标题:

  中国“卫星之父”哈工大校友孙家栋

  百余颗入轨卫星1/3由他主持研制

紫丁香二号一飞冲天图片由学校提供 孙家栋(左)

  生活报记者朱莉

  为了实现航天梦,哈工大一代又一代师生投身航天事业。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试验一号”遨游太空到“紫丁香一号”飞天圆梦,哈工大老一辈航天校友屡创卓越功勋,年轻一辈学子也纷纷创造多个“世界第一”。今天,生活报记者带您一起走进哈工大航天人的“卫星”世界,探查他们在中国航天“卫星”科研项目中,创造的奇迹。

  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毕业于哈工大

  中国成功发射入轨卫星有1/3都是他主持研制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丰碑,我清楚记得,哈工大校友孙家栋是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哈工大另一位毕业生胡世祥作为发射手按下发射按钮,把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哈工大一位参与卫星研制工作的专家介绍说。

  今年89岁的孙家栋是中科院院士,也是我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他于194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58年投身航天事业。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孙家栋的人生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紧密联系在一起。从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总体设计负责人开始,他又先后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在我国成功发射入轨的百余颗卫星中,由他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被业界公认为中国“卫星之父”。六战六捷

  从“试验一号”到“紫丁香一号

  哈工大一次又一次将卫星顺利送上天

  在小卫星研制领域,哈工大出过不少杰出人才。从“试验一号”到“紫丁香一号”,哈工大师生一次又一次将卫星顺利送上天工作,也成为国内唯一一所研发小卫星六战六捷的高校。

  1试验一号

  2004年4月18日,哈工大自主研制的“试验一号”卫星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的运送下飞入浩瀚太空。“试验一号”是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微小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小卫星和第一颗新技术演示验证小卫星。

  总设计师、哈工大教授曹喜滨感叹道,从1997年“试验一号”卫星正式立项,到2004年小卫星首次飞天圆梦,团队经历了7年多的求索。

  2试验三号

  2008年11月5日,哈工大研制的“试验三号”进入太空,这颗卫星主要用于空间大气环境探测新技术试验,与同类卫星相比,“试验三号”在功能和性能指标方面都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卫星研制所依托的“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项目入选了“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3快舟一号

  2013年9月25日,“快舟一号”卫星发射升空,这颗卫星主要用于突发灾害应急监测和抢险救灾信息支持。在研制过程中,哈工大曹喜滨教授项目组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了星箭一体化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创造了我国遥感卫星最快成像纪录。“快舟一号”在我国云南鲁甸地震救援期间是唯一一颗实现针对灾区

  连续15天重访成像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

  4快舟二号

  2014年11月21日,“快舟二号”卫星发射成功,它的用途与哥哥“快舟一号”基本相同。

  5紫丁香二号

  2015年9月20日,由哈工大学生团队自筹经费、自主研制的“紫丁香二号”纳卫星成功发射,进入高度524km的太阳同步轨道开始工作。这颗卫星重12.5kg,是我国首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团队成员都是哈工大在读的本硕博学生,平均年龄还不到24周岁。据团队研发负责人、哈工大博士韦明川介绍说:“紫丁香二号卫星携带的工业红外相机,可对森林火灾、极端天气等造成的地温变化进行成像与监测。

  6紫丁香一号

  2017年4月17日,由“紫丁香二号”团队自主研发的第二颗纳卫星“紫丁香一号”发射升空。这颗卫星主要任务是对人类尚未深入涉足的大气低热层开展科学探测,并进行业余无线电通信试验和空间摄影任务。据团队成员、哈工大大四学生李立东介绍:“紫丁香一号和二号微纳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为3至6个月,现在早已过了服役期,但目前团队成员仍在正常遥测两颗卫星的下行数据,两颗卫星运行状态良好,还在预定轨道正常工作。

  哈工大博导20年攻克激光通信系统让卫星迅速传回海量信息

  怎样才能让卫星迅速地给我们传回海量信息?卫星激光通信就是答案。从1991年开始,哈工大的马晶、谭立英教授带领哈工大星地激光链路通信团队,用20年时间攻克了这一难关。2011年,我国首次星地激光通信链路试验圆满成功,使我国摆脱了空间信息传输面临的数据下不来、反应不及时的困境。该成果是我国卫星通信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空间高速信息传输这一航天高技术尖端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马晶和谭立英看来,这仅仅是序曲,“我们今后的梦想就是建立天地一体化的激光高速信息网络,实现天地高速互联。我们将继续为实现这一梦想做无畏的追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