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因素”依然是大宗商品稳定剂

07.09.2015  10:33

  回顾进入21世纪以来大宗商品市场的起与伏,中国无疑是一个焦点。2002-2007年,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工业化、城镇化驱动下,对大宗商品需求急剧攀升,再叠加欧美等国家货币宽松和实施地产资产泡沫化的政策,物价大幅上涨,从而造就了大宗商品的超级牛市。

  即便在欧美经济遭遇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创之际,中国经济依然维持较高增速,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依然巨大,从而支撑了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

  由于中国对全球大宗商品的影响日益加深,并逆势在全球尚未脱困于金融危机之际推动商品上涨,人们将大宗商品市场的这股动能称为“中国因素”。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著名投行都曾强调过“中国因素”,并指出大宗商品的黄金十年,“中国因素”至关重要。

  当前大宗商品已告别黄金十年,曾经作为大宗商品龙头的原油、铜等品种跌幅过半,并引领着工业品、农产品(000061,股吧)等步入寒冬。

  在分析人士看来,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去杠杆和资产去泡沫,另一方面2011年之后新兴经济体的经济遇到结构性问题,尤其是中国经济进入换挡期,“中国因素”成为大宗商品回归价值和去泡沫的直接因素。

  随着大宗商品再度步入跌势,如何看待当前和未来“中国因素”的作用?

  首先,应该认识到,前几年中国经济体量还没有那么大,保持经济增速或大宗商品需求增速都相对容易。但是,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上升至世界第二,在这么一个庞大的体量下,经济要再实现以往的增速非常困难,大宗商品需求想要维持原来的高速增长也比较困难。

  不过,增速的放缓并不意味着绝对量的减少,中国对大宗商品的消费需求量依然处于增长的状态。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已经进行了多年,未来中国的需求料维持在一个相对较平稳的水平,对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也已经反映在了价格当中,因此目前就大宗商品市场而言,中国经济转型因素的影响应该在弱化。随着“中国因素”进入常态化,商品纷纷跌破成本区域,其对商品的利空也会出现边际递减的规模,未来影响更多的是商品自身的供需矛盾和美元因素。大宗商品如果要回归牛市,可能需要新的经济体实现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来扶持。

  其次,中国经济增速已经从曾经的“过热阶段”渐渐回归正常区间。具体来看,目前中国经济转型减少的大宗商品需求,主要是中小企业以及落后过剩产能的部分,分行业、分品种均不一样,农业会相对较少,工业品、基本金属等相对较多。从追寻量的增长转变为要求质的提升,这样更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内部平衡。

  一直以来,“中国因素”虽然重要,但中国在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仍缺乏定价权,难以真正主导世界大宗商品市场行情。在中国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新思路中,“中国因素”的含金量有望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