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精神需深化内涵研究更需转化为中国动力
9月19日至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五届全国社科哲学大会暨“中国精神的哲学阐释”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宁出席大会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来自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上海、江苏等地方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精神的内涵及特质、世界哲学图景中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与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尹汉宁在讲话中表示,围绕“中国精神的哲学阐释”主题进行研讨,很有意义。理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进一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尤其需要哲学的思维,尤其需要强调思想方法的自觉。坚持思想方法的自觉在当下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利于理性思维、秉持科学精神;有利于掌握主动权、话语权;有利于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尹汉宁强调,要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看待形势、指导实践、推动理论创新。正确的思想方法包括历史的方法、联系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系统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辩证思维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底线思维的方法,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是哲学思维、思想方法在实践中的有效运用。
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郝立忠表示,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精神”以来,“中国精神”一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引发了广泛讨论。纵观这些讨论,都遇到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中国精神?如何理解和把握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中国精神的相互关系。因为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必然导致对中国精神的不同理解。
郝立忠在梳理了中国精神的现有表述之后提出,中国精神往往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交织在一起,力图实现传统和现实的统一。这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人们在理解民族精神时,往往从五千年文化传统的角度展开;理解时代精神时,则往往立足于改革开放的现实要求。为此,可能带来诸多疑问。在郝立忠看来,解答这些疑问,需要对中国精神做进一步凝练。
“凝练中国精神首先要解决好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具体来说,凝练中国精神的立足点是当代中国而不是古代中国;视野是中国的未来而不是中国的历史;方式是从现实出发,寻求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而不是从回顾历史中寻求精神慰藉;逻辑工具是唯物主义辩证法。”郝立忠解释说:“再者,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坚持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独立自主的理论思考等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中国精神就是为当代中国人民所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能够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凝练的价值理念。”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谢文凤则提出,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大都在关注中国精神对中国梦的影响,对于是什么样的民族心理结构铸就了我们的中国精神的探讨相对不足。实际上,这个问题对于中国精神进行深层次的、整体全面的揭示具有重要意义。
谢文凤分析认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拥有独特的良好心理结构,主要表现在以高度的民族认同为民族心理认知基础、以强调整体的集体利益为思维导向、以坚强的积极进取精神为民族人格物质。这些心理结构是中国精神的基石,以此为支撑的中国精神才能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心剂和助推器。
在广西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曾家华看来,不仅要阐释中国精神的内涵与特质,还要将其转化为驱动国家走向兴国、富国、强国的动力。
“要将中国精神转化为中国动力,需要借助制度机制的刚性作用,可以从五个方面着力。一是着力健全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弘扬和实践中国精神的制度。二是着力健全广大人民参与改革、参与干部工作监督的制度。三是根据中国精神的弘扬与时间具有长期性的特点,着力于坚持不懈的健全和完善制度。四是着力于全局性设计和健全管用有效的中国精神动力转化制度。五是着力于把中国精神融入国家的教育内容中。”曾家华解释道。
据了解,全国社科哲学大会是由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牵头、全国各地哲学研究者共同参与的高端论坛。每年举办一次,迄今已经连续成功的举办了25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