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储"价补分离"政策分析

14.03.2016  11:44

  【临时储备政策改革】

  临时收储政策实行以来,农产品价格一路上升,农民的收益不断增长。但随着价格的一路上扬,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形成了恶性循环的态势。

  临时储备政策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种植结构畸形→储备高涨→进口增多→内外价差过大"。一方面进口粮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国内储备越来越高,下游企业负担日益加重的局面,市场失灵现象日益严重。

  从2014年开始,我国从大豆、棉花着手,在主产区试点目标价格制度,取消全国范围内棉花、大豆的临储政策。我们预计玉米也将逐步实施"价补分离"政策。

  【"价补分离"解放上下游】

  执行到位的话,农民可以直接得到实惠。无论是补贴交付给种植户还是经营权所有者,都会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推进土地流转进程的加速。"价补分离"政策实施,一方面玉米价格有所回调,小农经济的种植方式将受到种植效益下降的影响。另一方面补贴到位,农民也愿意将土地置换出去,实现劳动力转移。

  挤占进口份额,消化国内产量。市场机制下玉米价格的回调,进口玉米的价格优越性将逐步降低。国内饲料、玉米深加工企业也会更多的选择国内玉米,库存消费比也将逐步恢复到合理水平。

  流通渠道的多样化。流通渠道由原有的中储粮体系逐步转变为市场机制,多元化主体,多渠道流通可以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