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储大库存 “消耗模式”已开启
2012/13年度临储收购量为3083万吨,2013/14年度临储收购量为6919万吨,两年下来临储累计收购量已超过亿吨,“亿吨库存”时代正式形成。市场数据显示,2012年玉米拍卖成交(含跨省移库)总量为1988万吨,2013年玉米拍卖成交总量为507万吨,除去拍卖数量之后临储库存目前的总量约为7500万吨有余,仍处在“大库存”时代。
临储库存高企的同时,粮质问题亦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2012年和2013年因天气因素影响,产区基层农户处玉米质量超标现象占比居多。2012年粮焦糊粒偏多、2013年粮生霉粒偏多,此种情况已经被市场所熟知。随之而来的2014年又因为“闰九月”天气的影响,气温持续偏高,不利于农户保管,霉变情况持续增加。为保护农民利益,在临储政策出台之后,临储收购生霉粒标准放宽的补充规定紧随其后。虽然此举的初衷是良好的,但不可忽视的是继续增加了临储库存的差粮占比。
临储“大库存”是切实存在的问题,库存中差粮占比较大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所以,临储库存的消耗,尤其是差粮的消耗问题成为国家和市场操作和关注的重点。笔者以为,近期的“拍卖换配额”和“提高玉米加工产品出口退税率”均是刺激玉米消费的“先头部队”,临储库存的“消耗模式”已经开启,后续或有更多政策层面的指引来加速“大库存”的释放。
拍卖重启 深加工企业或成消耗主力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定于2015年1月6日-8日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及相关联网市场举行国家政策性粮食专场竞价销售交易会,本次拍卖将投放玉米500万吨,其中吉林180万吨,辽宁20万吨,黑龙江298万吨,内蒙古2万吨。同时有市场消息传出,粮食进口配额申报均依据企业竞买政策性粮食情况进行分配,政策导向分明是以消耗临储库存为主。我们从客观角度来分析,既然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耗库存,那么必然优先消耗的是库存中质量较差的部分,从公布的清单中也或多或少可以窥探些许端倪。此次拍卖投放的玉米各年份占比情况分别为:2012年产占比65%,2013年产占比34%,2011年产占比1%。哈尔滨国家粮油交易中心也发布公告,提醒参拍企业关注投放玉米的质量问题,并谨慎购买。由此,此次拍卖的玉米质量问题也可见一斑。
虽然此次参拍企业深加工和饲料企业均有,但考虑到粮质和拍卖价格偏高等因素的影响,深加工企业或将成为此次拍卖的主力,尤其是4家燃料乙醇生产企业(中粮肇东、吉林燃料乙醇、安徽丰原和河南天冠),因上述企业在进口配额分配时分配系数是其他企业的1.2倍。诚然,此次拍卖中仍然会有好粮存在,但底价偏高将是制约饲料企业竞拍热情的主要因素。且最终所得配额的进口玉米属远期交易,拍卖来的玉米在资金利息和仓储费用方面均需要做出权衡。所以或可预见,此次参拍企业成交主体应以深加工企业为主,饲料企业持谨慎态度居多,成交或将偏少。此种现象也利于差粮的消耗,符合政策导向。
提高退税 刺激出口即变相增加消耗
2014年12月31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14〕150号)。通知第一条第(一)项规定,提高部分高附加值产品、玉米加工产品、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
提高玉米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政策层面的目的是要通过补贴企业出口利润来达到刺激生产的目的,进而在玉米原料的消耗上起到助推的作用。但纵观我国玉米加工产品的出口情况,受玉米原料成本高企拖累,玉米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具备价格优势。我国玉米加工产品出口企业以诸城、骊骅以及中粮等企业为主,产品多出口至亚洲周边国家,出口数量亦并不多。且据相关人士反映,退税过程当中的一系列操作和手续等较为繁琐,此次政策的出台,会否使得原出口企业的出口量增加、会否使得以前没有出口业务的企业开始参与出口,这一系列的后续影响仍需保持关注。
我们抛开政策的实际影响不谈,单单就政策本身的导向来讲,是为了变相刺激玉米消耗的,对临储“大库存”的消耗来说是积极的。市场预计,临储目前剩余的7500多万吨库存中有2000万吨以上的差粮,目前的刺激政策仍然不足以达到“消耗”的目的。另外,市场数据显示,临储库存中2012年粮仍有1100万吨有余,这些粮源将在2015年到达保存期限变成陈化粮,这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综上所述,临储“大库存”问题仍显严峻,当前的些许刺激政策或仅仅为先期试水。临储库存的“消耗模式”已经开启,关注后期国家政策在此方面的倾斜,以提前应对市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