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社区”:我的家

03.07.2016  20:42

   记大庆市让胡路区乘风社区党工委

  黑龙江日报记者孙佳薇

  大庆市让胡路区乘风社区,不论是建设标准、责任管理还是社区服务都离不开一个“家”字,这是因为社区居民对家有着天然的归属感。所以,乘风社区多年来以打造“温暖乘风我的家”服务型党建品牌为切入点,坚持用“家”的标准建设社区,用“家”的责任管理社区,用“家”的情怀服务社区,着眼“针头线脑”、“家长里短”,把事关群众实际的“微服务”做实、做细、做常、做贴心、做到位,努力建设和谐温馨舒适的幸福家园。

   打造“家园”文化特色化提升服务软件

  在乘风社区,有一条“人为本,和为贵,诚为基,信为上”12字的简明质朴“家训”,成为社区情系群众、服务为民的立“家”之本。

  社区党工委围绕党组织便民服务和工作站行政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建立完善了首问负责制、步行上路制等24项为民服务、社区管理和党群工作基本制度,从内部管理到面向居民服务,既有了“家”的温暖又维护了“家”应有的秩序,让每名群众走进社区就能感受到热忱、热情、热心的周到服务,让居民出了自家门,更愿意融入社区这个大“家”庭。

  在醇厚家风的引领下,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活动热情不断攀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密切。2015年春节,辖区居民自掏腰包,为社区敬赠了一幅对联,上联:爱社区胜亲人处处和谐,下联:敬居民如父母家家幸福,横批:家和万事兴,群众真实情感的表达,就是对社区大“家”庭的热爱。

   做优“家政”业务亲民化创新服务载体

  几年来,社区先后投入90余万元对服务设施和群众活动场所进行改造,建成了一个中心多点开花的“社区居民之家”。在彩虹、新一两个居委会建立“四点半”课堂,帮助家长解决了上班时间与孩子放学时间相冲突、无人托管孩子的尴尬困境,共先后托管300余人次;依托东海医院、社区服务综合体等,建成3个残疾人康复治疗中心,为辖区内913名残疾人提供健康指导、体能恢复等免费和低偿服务;依托“道德建设综合体”建志愿者家园,汇集党员志愿力量,组建治安巡逻队、文明劝导队等27支服务团队,积极开展义务志愿活动,热心为社区居民服务。

  在社区中居民楼的墙上,搭建的遮阳棚下订着的挂钩和衣架格外吸引人眼球,它有一个很亲和力的名字“咱家衣柜”。这是社区党委根据群众需求,开启的“咱家”微服务。这项服务秉持“这里向所有家人敞开,有爱心可以随时挂上,有需要可以随时取走”的理念,让爱心在素不相识的两个人间完成传递,慈善友爱也变得平等而有尊严。

  8-8号楼的董师傅在“咱家衣柜”领取了几双靴子,穿着很合脚,回家后他把自家闲置的裤子,清洗干净后挂到“咱家衣柜”里,还主动到社区注册成为了志愿者。“咱家衣柜”运行以来,共接受捐赠衣物3万余件,已挂出900件,被取走513件。同时,社区党工委还先后推出了“咱家工具箱”、“咱家餐厅”等6大便民服务项目,“咱家服务群”应运而生,在居民口中相传、深入人心。

   聚合“家人”力量系统化升级服务引擎

  为创新党组织模式,凝心聚力齐管“家”。社区实行“1+9+67”党组织模式,“1”是社区党工委,“9”是9个居委会党支部,“67”是67个网格党小组,网格党小组内由居委会党员担任网格员,组织网格内企事业单位人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骨干协同聚力,广泛开展邻里互助、公益慈善、扶贫解困等公益性服务类系列活动,共同为区域建设添砖加瓦。

  在社区主任的办公柜里,摆放了150本民情日记,日记中的每一页不仅记载了辖区群众的诉求,更记载了与居民之间浓厚亲情,“朱阿姨不仅让我帮着设计家里的房间,她儿子找对象都找我帮着给把关。因为被人信任,才被人需求,我要更努力!”此类的字眼在红纽带民情日记里比比皆是。

  厚厚的民情日记是社区党员和群众的沟通桥梁,也是乘风社区建立红纽带帮扶机制的印证,社区党工委针对日记中记载的需求,合力解决百姓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党的关怀传递到每一位居民家中。

编辑: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