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绘美景 乡村展新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美丽乡村建设巡礼

10.09.2017  16:05

  在描绘龙江全面振兴发展宏伟蓝图中,“三农”工作始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内容,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面貌的大事实事,围绕“人居环境、乡风民风、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的总体部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如今,广袤的黑土地上,正涌现一批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生态优良、公共服务均等、龙江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犹如一幅壮美的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

  高站位谋划吹响黑土地“集结号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省委省政府着眼龙江发展大局,从本省实际出发,高站位谋划,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和各级党委政府,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吹响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集结号”。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精细、严谨的规划。省委省政府在推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出台全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地方标准)》和《乡村规划工作指导意见》等系列指导文件,指导各地开展“百村示范,千村达标”工程,引领带动美丽乡村建设。

  我省发挥典型带动的“鲶鱼效应”,打造形成了哈尔滨“六路百村”示范带、齐齐哈尔“百村千屯”示范带、牡丹江“三带四区精品”示范带、佳木斯“一心两沿一环”示范带、绥化“百村精品”示范带等集中连片建设典型,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多点开花、星火燎原的大好势头。

  在哈尔滨市宾县朝鲜族村,制作传统打糕的画面生动的画在墙上;在不远处的二龙山脚下,游人可以坐在农家乐火炕上品尝美食。近几年,宾县根据各乡镇不同地理位置及优势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经济作物村、乡村旅游村,使每一个乡村都具有独特的“宾县味道”。宾县也因位列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受到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领导充分肯定,50多个省内外市县800多人次前往参观学习。

  大手笔治理人居环境美起来

  近年来,按照“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多方支持”方式,我省大力度推进基础设施改善、生活垃圾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完善基础设施。统筹使用农林、水利、道路建设等方面涉农资金,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道路建设等。近两年,投入125.21亿元改造农村危房25.4万户,改善了66.3万人居住条件;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069处,解决了231.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1%;建设村内道路8125公里,安装路灯65910盏,农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问题得到解决。

  整治生活垃圾。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以冬春、夏秋季节交替期为重点时段,以农村周边、主干道周边、沟渠周边为重点区域,集中治理垃圾乱放、柴草乱垛、禽畜乱养、污水乱泼、粪便乱堆“五乱”现象。制定出台《黑龙江省村庄垃圾治理规划》和《黑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案》,引导各地建立了垃圾分级治理制度、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保洁员工作制度和门前“三包”制度等,全省近7000个行政村建立了保洁队伍,占行政村总数的76.8%,村屯环境卫生维护逐步实现常态化。

  保护生态环境。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完善了生态环境监管、生态保护补偿、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划定了环境生态的红线。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动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全面推进治水、净气、护田和村边、路边、水边、屋边绿化。制定出台《黑龙江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管理办法》,投资17亿元,累计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679个,实现污水处理量318万吨/年,畜禽粪便处理量83万吨/年,直接受益农村人口635万人。全省已建成12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6个国家级生态村。

  多举措推进乡风民风美起来

  为使乡村由外而内地美起来,我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推进农村综合治理、创建农村精神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拓展丰富美丽乡村建设的外延和内涵,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动力。

  如今,在我省村院的围栏、农贸市场、文化广场、公共宣传栏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随处可见。我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以横幅标语、宣传画、文化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让农民群众在耳濡目染中熟读熟记和自觉践行。此外,还组织“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讲进农村系列活动,广泛开展“德礼满龙江”“家在龙江·践行五好”等教育实践活动,通过道德讲堂宣讲、善行义举榜展示、传统节日活动演出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致富带头人、道德模范、优秀基层干部等“新乡贤”事迹,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农民群众,涵育文明新风。

  全省各地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广泛开展“金色田野”、“送欢笑下基层”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品牌文化活动,举办“邻居节”、“滚冰节”等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百馆千站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者:孙佳薇)

(责任编辑: 所双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