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综述 环境改善了民风淳朴了

23.10.2015  16:33

  金秋,驱车疾驰在哈双高速公路上,清新空气中透着深秋的沁凉。下了高速,沿着一条宽敞的大路前行60里路,转过茂盛生长的玉米地,眼前出现整齐怡人的小村庄,一棵棵红灿灿的树木向路人友好致意。哈尔滨市双城区希勤村作为“中国农业合作化第一村”已经把“绿色健康”作为自己农畜产品的金字招牌。然而希勤村并不是一直这般光鲜,就在三年前,希勤村的小伙子去邻村提亲都要战战兢兢,因为那时村路上牛粪遍地,污水横流……

  现在,在我省,更多的乡村像希勤村一样采取牲畜粪便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把田园风光装扮得愈发纯净迷人。

   守护秀美村韵

  早晨四点,天刚蒙蒙亮,家住希勤村村口的王中海就推着自己的四轮车出发了,车上装的是自家奶牛积攒了一夜的牛粪,一会儿到了村西头四里外的牲畜粪便集中处理池。把牛粪装桶,倒掉,清理车上污垢,回来时已将近六点,虽已是秋天,王中海却忙得满头大汗,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如此值得。

  今年年初以来,省委、省政府两办以文件形式印发了《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对全省乡村的中长期发展做了科学规划。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导向,努力提升农民素质,以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为重点,集中治理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现象,美化提升农村田园景观,全面推进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墙、改圈等“六改”工程。打造出哈大齐岭、哈绥黑、哈绥伊、哈佳双鹤、哈牡鸡七及沿边开发开放等六条美丽乡村示范带。

  面对年产生1900余万吨秸秆影响农村环境的难题,绥化市率先引进了秸秆发电、秸秆造纸、生物饲料、秸秆固化等企业20余家,让柴草秸秆成为工业原料,年消耗秸秆600万吨。同时,推进秸秆还田,让柴草秸秆成为有机肥料,年处理秸秆550万吨,全市60%多的秸秆进行了有机循环利用,从根本上防止了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

  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全力推进县和乡镇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60%以上。

  大力开展村庄道路、庭院绿化建设,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齐齐哈尔市开展“洁净自己家园、建设美丽乡村环境卫生整治月”活动,七台河市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大兴安岭地区开展“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攻坚战”,农村面貌大为改观。牡丹江、佳木斯、鸡西、鹤岗等地试行农村专职保洁员制度。现在,我省已有6424个行政村建立了保洁队伍,占行政村总数的71.3%,人员近1.5万人。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的秀美村庄增色。

  环境改善了,农村硬件建设也在不断加强,农村泥草房改造力度大增,泥草(危)房改造率达到85%以上;村村通公路及村内道路硬化建设加强,建制村主街路硬化率达到100%;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入户率达到95%以上;积极开展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建设,支持广大农户实施室内厕所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积极鼓励新能源供电,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能力……

  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了生活水平的提升。

   涵养淳朴民风

  农村美不美,一看环境,二看民风。培育良好民风,道德风尚是核心,文明习惯是基础,文化活动是载体。“美在农家”、“小手拉大手”、星级文明户评选、寻找最美家庭的每一次评比都让村民们兴奋不已,对“十星级文明户”在贷款、保险和帮扶等方面政策上的倾斜,让更多人意识到,文明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的真正实惠。

  目前,我省有全国文明村镇68个,共评选了17批(次)2000多个省级文明乡镇(标兵)和省级文明村(标兵),共评选各级“十星级文明户”6300余户。省妇联开展了“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大力倡导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文明家风,涌现出3户全国“最美家庭”,100户“龙江最美家庭”。

  方正县开展“德礼满方正”文明礼仪普及活动,利用电视台、电台、政府门户网和微信、手机网络平台等资源,普及礼仪常识,宣传道德规范,传播善人善举。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雅尔塞镇雅尔塞村建立了千米文化墙,集中展示达斡尔族的生活、生产和民俗。文化墙建成以来,没有任何一个小广告和垃圾废品出现在墙面上,村民们把这里当作是自家中的“门面”。

  从今年6月开始,佳木斯市前进村的村民就忙起来,因为村中街道规划了1100米文化墙,要画上既符合美丽乡村发展主题又让村民喜欢的图画。村干部一家家征集素材。2个月后,村文化墙主题终于“出炉”了:“家风家训”部分艳丽多姿地展示着优秀家风、家训作品,道德模范事迹、身边好人的故事;而历史文化名人典故部分的数百幅美图,则让村民们看着美在眼中,甜在心里。

  2014年,我省完善了1433个中心村文化室设备配置和文化广场建设,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654个、乡镇体育健身工程103个。组织开展“金色田野”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和“美丽乡村”农民文化汇演、农民红歌会等,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百馆千站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去年以来,全省为基层送演出、送培训、送辅导、送图书、送数字资源3000余场,惠及农民群众200万人次。举办全省农民文化节,参与农民近万人。

  农村基层组织作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力量,充分发挥了农村民间组织的自治作用。广泛发动农民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依靠“一约四会”研究制定乡规民约,调解民间事务,摒弃封建迷信、铺张浪费、黄赌毒等陋习,弘扬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和家睦邻、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淳朴向上的民风徐徐而来,吹进了每位村民的心中。

   做强富民产业

  建设美丽乡村,生产是基础,生态是保障。只有生产、生态共同发展,才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以农求稳、以工求富、以商求进、创新发挥劳务等多业并举带领一个个乡村走上了致富路。

  如何用一条产业做强一个村?五常市重点打造当地五条公路沿线的一带一品、一带一业、一带一韵、一带一景的“文明示范带”工程,按照“一区一带一园”规划布局,规划建设百万亩水稻示范区、20万亩水稻示范带、5万亩科技创新集成示范园。投资2600万元,规划建设了物联网管理服务中心,覆盖全市水旱田、农业合作社、大型龙头企业、261个村,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信息跟踪和质量追溯。同时利用乡村文明旅游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游、民俗风情游、休闲度假游等旅游产业,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位,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走出了一条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致富捷径。

  齐齐哈尔市妇联近年来先后推出了“农家女大讲堂”、“素质提升大讲堂”和“幸福女性大讲堂”,开展法律法规、计算机、月嫂、家庭教育、文明礼仪、创业就业等培训10万余场,培训妇女近百万人次,促进了广大妇女利用所学知识创新致富。哈尔滨市南岗区的农民工家长学校,定期为进城务工人员讲解家庭教育和就业技能等知识,有效提高了农民工的素质、能力和技能。

  腰包鼓了,想法充实了,环境也美了……一到傍晚,伴着紫红的晚霞,村文化广场中欢天喜地的秧歌,舞动着东北人的豪放与火辣;清脆的唢呐扫去一天的疲惫。已经到了秋收季节,王中海和乡亲们的心中对文明和富足的向往,与自家的庄稼一同收获。发自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爱和期盼,让大家愿意用一生的时间,把心安放在这越来越美的家乡……

编辑:谢亚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