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个椅垫吧让她早点回家

27.03.2015  12:46

  为了养活52岁的病儿和上大学的孙子84岁的隋玉兰老人卖椅垫两年多她眼花了一天只能缝两个椅垫早上吃完半个发硬的烧饼驮着20多斤的椅垫步行半个多小时出摊她太累了路上差点摔倒……

  84岁隋奶奶拿着20多斤重物上楼

  
隋奶奶正在缝制她的“宝贝”

  □文/摄本报记者宋菲

  “哈师大西侧门有个将近90岁的老奶奶为了给儿子看病,摆摊卖椅垫,太可怜了。”接到读者的热线电话后,26日7时许,记者来到哈师大西侧门,见到了84岁的隋玉兰老人。此时,老人正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今天卖得不太好,我打算提前回家,给儿子做饭。”准备离开时,隋奶奶还不忘拿起地上那已经有些发硬的半个烧饼,“今早没吃几口,留着明天接着吃。”隋奶奶说。

  “要是再年轻几岁就好了”

  她每天四点起床,熬一小锅粥,就着咸菜,简单吃一口,揣上救心丸,5时30分准时出门,用邻居给的二轮手拉车,驮着近20多斤的椅垫,步行半个多小时来到哈师大(江南校区)西侧门摆摊卖椅垫。隋奶奶告诉记者,“我只能卖到7点多,儿子患了脑萎缩,还等着我回去给他做饭呢。”

  她对这条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80多岁的她每回走都要打几个趔趄,差点摔倒。走了半个多小时,爬了5层楼,记者和隋奶奶一起回到她家。一间31平方米的房子就是隋奶奶和小儿子、孙子的栖息之地。

  她回到家都要坐在床上歇一歇才行。“我心脏不好,药得随时备着。”说着,隋奶奶从自己缝的挎包中掏出了两瓶救心丸,实在难受了就含一粒,“忍一忍,吃点药就行了。要是再年轻几岁我就能再多做几年椅垫,好给我儿子治病,给正在上大学的孙子攒点学费。”隋奶奶患病的小儿子对记者说:“都是我连累了我妈,这么大年纪了没享过一天福。”

  “每个椅垫都是我的宝贝”

  在隋奶奶不足六平方米的小屋里,地上堆满了各种装有棉花、布料的编织袋子,只留一条仅能一人通过的过道。“你看,我捡的这三个熊猫玩具够我做十个椅垫,玩具里的棉花都是好的,做椅垫肯定暖和,要是扔了多可惜。”隋奶奶爱惜地摸着那些被她拆下来的棉花,一层一层地絮好,铺平整。卖的所有椅垫都是她一针一线缝的,“你看看,我的缝纫功夫还不错吧,跟那些工厂做出来的不差啥吧。”隋奶奶高兴地说。

  每天出摊回来,给儿子做完饭后,隋奶奶就一边照顾儿子,一边开始自己的工作,“虽然眼睛有些老花,但我还能穿针引线,就是一天只能缝两个,上个冬天缝了60多个呢,每个都是我的宝贝。”

  “潮的饭热热还能吃”

  “儿子脖子后面长了一个拳头大的包,医生让他住院治疗,但他死活不干,因为家里没钱。”说到这,坚强的隋奶奶留下了眼泪,看着每天受病痛折磨的儿子,隋奶奶一千个不忍心。每月自己和儿子加一起才1000多元的退休金只够儿子吃药。

  “只卖椅垫维持不了这个家。”隋奶奶说,冬天她还去夜市卖酸菜、咸菜。150多颗的酸菜,她一颗一颗从楼下搬上五楼,腌完后,再一颗一颗放到手拉车里去卖。前几天,最后3颗才卖完。

  在隋奶奶眼中,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有邻居扔的有些上潮的大米,她看还能吃就捡回来煮饭;别人不要的衣服,她拿回来洗了又洗,然后改了给自己穿,几十年都没自己买过新衣服;她从来不用洗衣机,因为费水费电……

  “我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呐”

  “小区里,大家都知道隋奶奶”,邻居王阿姨告诉记者,“隋奶奶是肇东人,年轻时来到哈尔滨,大儿子和大女儿常年吃药。老伴20年前就去世了,52岁的小儿子几年前患上脑萎缩。每天,隋奶奶买些便宜的菜给儿子和孙子吃,自己就喝粥吃咸菜。”附近招待所的阿姨说,店里的旧棉被都会给隋奶奶留着,“老人这么难也不哭穷,我们挺敬佩的。”

  隋奶奶说,摆摊2年时间,她遇到的好人太多了。一个椅垫20元,一个小伙子一下拿60元只买一个;一个女生给了100元也只买一个,后又将椅垫送回来,让我再卖给别人。隋奶奶已经记不清多少好心人帮过她。但隋奶奶有个原则,就是不无缘无故地接受别人的钱,因为在她眼里那跟乞丐没什么区别。“老人几乎天天都摆摊,风雨不误,很多学生看她不容易,都想直接给钱,但都被她谢绝了。”一位摊主告诉记者。

  记者手记

  她用爱守住家

  采访最后,记者拿出100元钱给隋奶奶,只是希望她老人家可以买些好吃的。可她怎么都要记者拿着椅垫再走,“孩子,拿两个回去,这个椅垫暖和着呢。”实在拗不过,记者只好拿走一个。面对未来的生活,隋奶奶有些迷茫,但她坚持着一个信念:“只要我还能走,就要挣钱给儿看病”。这些椅垫,掺杂了隋奶奶太多的情感,装满了她对儿子的爱,对生活的希冀和自己那份坚强。生活的苦在老人那儿不算苦,是对家人执著的爱,让她无法被阴霾打倒。希望隋奶奶用这份坚强,继续守住这个家。

  生活报报料平台提供

编辑:陈雪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