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交易当心几大陷阱

11.05.2016  10:14

  相关部门统计,去年1至12月,哈市二手车交易量达到16万辆,新车交易量在14万至15万辆间,买二手车的首次超过了买新车的。然而,近两个月,接连有市民向本报新闻热线反映买二手车被骗经历,二手车交易风险也集中显现。

   案例1

   首付变成保证金

  市民张某在58同城看到一辆“路虎”,与对方谈价到22万元成交。张某来到这家二手车行,仔细看了那辆“路虎”。得知他要贷款,对方要求张首付30%,张交了首付款6.6万元,并与对方签了购车合同。随后,对方以帮助张某办贷款为由,拿走了这份合同。

  没想到,张某等来的贷款结果让他傻眼了:二手车行并没有去帮他走正规流程申请贷款,而是把他签好字的合同拿到了一家担保公司,首付的6.6万元变成了贷款保证金,张某背负的还是22万元贷款。

  案例2

   车体号被修改

  去年11月末,李某在机场路某二手车行,看好一辆跑了两年的“旗云”,这车原籍是阿城。李某说,当时与车行说好,提档后交购车全款。于是哈尔滨这边的车行将其委托给阿城的二手车行为这台车提档。提档出来后,李某在现场将3万元交给车行的人。然而,李某将车开回松北验车落户时,车管部门发现,这车的车体号是后焊的,无法落户。这台“旗云”至今还在李某家里“趴着”。

  案例3

  宝马318冒充320

  市民徐某反映,某二手车行将“宝马318”冒充“宝马320”卖给了他。徐某说,“318”与“320”外型相似,但配置不一样,当时车行只让他看了车,并没有让他试驾,他也没想到这一点,就按“320”成交了。车买回来后,从说明书上发现这是一款配置较低的“318”。

  资深业内人士揭秘交易陷阱

  市消协在市工商联二手车商会设立了“汽车行业调解中心”,义务调解所有涉车纠纷。资深业内人士说,目前,我市涉及二手车交易的大小车行已超过千家,除上述案例,还有几个交易陷阱需提防:

  1.以好车为幌子,实际卖次的。买车人在车行看到的都是同款二手车中最好的那辆,待你相中、签合同、付款后,卖家给你的就是他手中最次的那辆。

  2.贷款步步设套,交全款的一项项加费用。当卖家知道买方想贷款时,先是说帮着办低息贷款,等买方交了定金签了合同,卖家拿走你的合同后,说你资质不够,银行贷款办不下来,只能到小额公司贷款,这时买方不贷也不行了,因为定金退不回来了。如果买方交全款买车,卖家会大方地给你个最低价,之后,卖家拿着你的合同,在为你办过户、提档中说出种种难办的理由,一项项地将费用多加五六千元。

  3.“调表”已是二手车市场的公开秘密。一些车行将收来的二手车先送到维修企业将公里数往少里调。还有的通过拼装车体隐瞒车辆曾出过交通事故。更有将贷款没还清的或抵押中的二手车卖给你的情况。

  二手车交易地方法规有望出台

  市工商联二手车商会秘书长冯建滨说,一些二手车行为了降低风险,在收购旧车时不过户,这样一些问题二手车的风险就转嫁到买二手车的市民身上。市民在买二手车时要学会自我保护:看好了这台二手车,向卖家提出到4S店评估核查一下,卖家如同意,你就可以放心地与其交易;不同意的,就说明这车有问题。还有一招是你提出试驾,借机将车开到4S店查验。

  还有一种现象要注意,有卖家在前期与你谈交易时是以车行名义,到后期签合同时,就变成了私人交易,所以市民在买二手车时,要注意所签合同协议上的名章是车行名还是个人名。

  冯建滨提醒市民,买二手车最好到4S店或信誉好的二手车行,特别是4S店,二手车都是5年以内的,而且在收购时都进行过100多项检测。

  眼下,二手车商会正与市技术监督局联合,着手起草一项地方性的二手车行业规范标准。高级二手车评估师路恩东说,这项即将出台的“标准”,从二手车的收购环节抓起,每台二手车都将在手续信息核查、动态检测和静态检测等方面,有一个详细的“体检报告”,而且还有一个明文规定,就是车行收车时必须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