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十九大 【十八大以来工作回顾(二)】筑人才高地 圆百年梦想——师资队伍建设扫描

12.10.2017  14:58

哈工大报讯(吕宏振 刘培香/文 冯健 兰锐/图)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总书记以座谈、致信等多种方式关心全国广大教师,在考察、调研等多个场合提出对教育和教师工作的期望。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人才工作传统和特色,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强化精神引领、凝聚团队、大力培养、锐意改革,在边疆北国筑起人才高地。

十八大以来学校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25人、“国家杰青”22人、“国家优青”37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1人、“青年拔尖人才”12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9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从“十一五”末的64.8%提高到目前的78.1%,各类国家级青年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的入选人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人才高地优势不断突显,有力支撑了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提升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为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内涵提供了坚实保障。

精神引领,打造理想信念坚定的“筑梦”队伍

学校始终坚持党管人才,持续推进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方式方法创新,不断强化精神引领,打造了一支信念坚定、思想过硬、锐意进取、业务精良的“筑梦”队伍。

从20世纪50年代李昌老校长坚持人才兴校、培育第一代“八百壮士”,到新世纪学校提出人才强校、培育新一代“八百壮士”,我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十八大以来,学校始终将哈工大精神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增加青年人才的归属感为导向,广泛开展“哈工大规格”“哈工大功夫”大讨论,坚持在重大攻关、急难险重、爱岗敬业等关键任务和日常考验中选树优秀教师典型,大力弘扬老一代“八百壮士”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蕴含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中的责任意识和“不忘使命、不忘创新、不忘团队”的特色文化,在青年教师中确立并强化了教学第一、育人为重的价值取向,引导广大教师敬畏讲台、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帮助广大学子追梦、筑梦、圆梦。

面向“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了“重领军,强团队,建立完善精英汇聚的新机制”的战略部署,构建了“学校主导、学院主体、教师主人翁”的人才工作三级联动体系。学校坚持每年寒暑假召开党委全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人才发展重点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更是连续7次将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作为会议主题,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推动形成了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着力打造能够过好“师德关、教学关、科研关、水平关”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一流的平台凝聚一流的学者,以伟大的事业凝聚有梦的青年。

凝聚团队,打造成果与人才良性互动的“追梦”方阵

“大师+团队”是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近年来,学校准确把握国家需求、平台、方向、人才和成果的辩证关系,弘扬“大师+团队”的工作特色,持续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了微小卫星、机器人、陶瓷材料、超精密仪器、水资源等一大批能打大仗、打硬仗、打胜仗的“大师+团队”群体,实现了出成果与出人才的良性互动。

学校坚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提炼科学问题、凝聚创新团队,以基础理论创新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以技术突破推动成果应用和转化,需求牵引、理工结合、协作攻关,在多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彰显了哈工大人的责任与担当。学校积极参与了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4个,入选了首批国家“2011计划”,牵头建设“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搭建了广阔的舞台。马晶、谭立英教授带领团队,汇聚了通信、精密机械、光学工程、自动控制等10余个学科领域的科研力量协同攻关,突破了理论、技术和系统集成等多个环节的关键问题,开展了我国首次“低轨卫星对地激光通信试验”、国际首次“高轨卫星星地双向高速激光通信试验”,相关性能指标国际领先,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实现了我国卫星激光通信从无到有、从有到领跑国际的跨越。

学校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氛围和充满家国情怀的团队文化,鼓励年轻人勇挑大梁,“真刀真枪”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在团队中凝聚人才、在团队中发现人才、在团队中培育人才,不断将平台优势、团队优势、成果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创新团队立足航天与国防,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封锁和瓶颈问题,为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和国防建设做出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奖励8项。团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弘扬“崇德广业,穷理致用”的团队文化,在这个团队里培养出两院院士2人、“国家杰青”5人、“长江学者”7人、“973”项目首席3人、科技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国家优青”等优秀青年人才19人,荣获2014年“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和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牌”等荣誉称号。

大力培养,打造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圆梦”平台

重视青年就是重视未来”,学校始终坚持将优秀青年人才作为最重要的战略储备,弘扬“大力提拔、大胆使用青年人才”的工作传统,实施全面助推政策,坚持破格选拔青年拔尖人才、定向培育青年领军学者,最大限度支持和鼓励青年人才奋勇创新、脱颖而出。

不拘一格用人才,是我校一贯坚持的用人准则。学校打破人才评价标准“一刀切”和职称评审论资排辈,率先在全国遴选优秀青年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过“基础研究杰出人才培育计划”“跃升培育计划”等引导青年教师着眼长远、确立方向,为承接国家科研任务进行前期培育。学校实施了“青年拔尖人才”“教学拔尖人才”“重大项目突出贡献人才”等选聘计划,突出能力、实绩和潜力导向,强化同行评价,增设多个晋升通道,不拘一格“选苗”“拔尖”,引导青年教师多元发展、脱颖而出。5年来学校共选拔青年拔尖教授(特任研究员)100人、副教授(特任副研究员)123人,其中超过40%的青年拔尖教授成长为“国家杰青”“优青”或入选“青年长江”等国家人才计划。各类青年拔尖人才现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方面工作中最为活跃的骨干力量。“全国先进工作者”“世界最具影响力科学家”高会军30岁便从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团队围绕控制领域国际前沿问题开展协作攻关,凝聚了外专千人2人,培养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2人、IEEE会士2人,ESI高被引科学家4人,入选优青、青年长江等各类人才项目10余人次。

青年科学家工作室”是学校近年来凝聚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学校对工作室实行带头人负责制,在人、财、物等资源投入和使用上给予长期、稳定的倾斜性支持和充分的自主权,“一事一议、按需支持”,对展现出领军潜质的青年学术带头人放手使用,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定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未来的“大师+团队”。黄志伟青年科学家工作室从零开始组建,在学校的支持下5年来取得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多项突破,3年破解3个世界难题,研究成果连续3次在《自然》(Nature)上发表,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锐意改革,用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梦想”护航

学校始终坚持把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出台了《关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系列配套文件,坚守哈工大规格、坚持分类施策、坚持“稳引培”并举,以改革换机制、以改革促发展,不断完善高端引领、分类发展、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人才机制。

为了建立目标明确、责权一致、分类评聘、流动有序的人才管理机制,支持和鼓励广大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潜能合理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2012年我校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师资队伍分类管理机制与探索模式探析”人事制度改革试点高校,开展了教师岗位分类设置改革,构建了“岗位分类聘任、职称分类晋升、人才分类评价”的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机制。学校打破身份固化,设置5种教师岗位类型,设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实行分类考核、分类评价,引导人才在不同类型岗位之间合理流动,实现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学校设置了创新创业岗,“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王飞教授带领哈工大机器人产业集团“用事业拴心留人”,成功集聚了一批高素质科技人才,取得了显著业绩和广泛的经济社会效益。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学校以“高准入、高投入、高产出”为原则,设置3个层次的长聘岗、两个层次的准聘岗,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筑高地”,为优秀青年人才成长发展“搭梯子”,面向教学科研一线遴选、聘任高端人才,引导高水平教师潜心育人、精心治学,现已选聘长聘岗教师355人,其中45岁以下青年人才占30%。

引进人才不在于多,而在于高精尖缺。”学校坚持“稳引培”并举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通过建立“海外学术合作基地”、实施“首席国际学术顾问聘任计划”等,着力引进能引领学科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学校从德国宇航中心引进的“千人计划”入选者刘宏教授组建了80余人的研究团队,牵头完成“天宫二号”空间机械手在轨任务,开展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相关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空白。

在“请进来”的同时,学校还坚持“走出去”,平均每年派出100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赴国际知名大学留学,大力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师资队伍中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教师比例从2009年的29.7%提高到目前的51.2%。

习近平总书记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面向未来,我校将继续牢固扎根中国大地,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打造一支让党和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百年强校梦谱写新的篇章。

专题会议研讨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