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进五千人生态搬迁工程保护“丹顶鹤故乡”

31.08.2014  12:08

  【口导】一个涉及5000多人的生态搬迁项目的资金评审报告,已于今年5月得到国家有关部委批复。这标志着中国对“丹顶鹤的故乡”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解说】丹顶鹤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全世界仅存约2000只。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以保护丹顶鹤为主的湿地,也是世界最大的丹顶鹤人工孵化中心。

  在扎龙自然保护区约70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是保存相对完整的大片芦苇沼泽地。由于气候适宜、水草繁茂、食物丰富,全世界20%以上的丹顶鹤常年在此筑巢、繁殖。而在这里还同时生活着5000 多名靠打渔、贩卖芦苇生活的村民。

  事实上,早在建立扎龙自然保护区之前,就有大批外来人员迁入扎龙湿地的核心区并形成村落。这些居民的生产生活破坏了丹顶鹤等珍禽的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人鸟争地、人鸟争食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环境也逐渐恶化。

  【同期】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局副局长 王文锋

  保护区核心区里的居民,从建区开始到现在,人口数量也在增长。他们在这里生产生活呢,对丹顶鹤的正常繁殖也产生了比较强的干扰。

  【解说】在2009年开始对扎龙湿地实施人工补水之前,如果赶上降雨偏少的年份,在春秋干燥季节,扎龙的芦苇经常会着上一把火,好像在提醒人们这里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变化。

  【同期】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局副局长 王文锋

  芦苇湿地出现了退化,出现了很多的盐碱地。再一个湿地的核心区,经常发生大面积的荒火,这个对野生丹顶鹤的繁殖带来了非常大威胁。

  【解说】这一矛盾一度“集中爆发”,并危及到丹顶鹤的安全和自然保护区的完整。2005年3月的一天,距离保护区管理局30余里外的克钦湖突起大火。所幸大火被迅速扑灭,丹顶鹤有惊无险。除了干旱这一“天灾”之外,居住在保护区核心区内的农民放火烧荒是直接导致大火的“人祸”。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文峰指出,想要遏制扎龙湿地不断恶化的趋势,湿地核心区居民生态搬迁是唯一的办法。

  【同期】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局副局长 王文锋

  核心区的居民实行生态搬迁是有必要的。核心区的居民迁出来,不在这里生活,真正能够做到为丹顶鹤的繁殖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他们迁出保护区,也能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所以这种异地安置是一种合理的、可持续的发展。

  【解说】经政府部门测算,扎龙湿地核心区的生态搬迁计划涉及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13个自然屯1528户居民,共5396人需要移民搬迁。各级政府需要为此付出上亿元的资金。

  据介绍,该搬迁项目预计总投资1.6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9818万元、地方配套资金6545万元。目前,生态搬迁项目已正式启动,安置核心区居民的楼房已经进入征地阶段,预计第一批核心区居民会在明年冬季搬迁出来。

  对于政府提出的生态搬迁计划,大多数居住在扎龙湿地核心区的居民非常支持,这能够彻底解决人鸟争地问题,也可以从根本将扎龙湿地保护起来。但也有一些居民担心,出去后生活来源没有着落。针对村民担心的搬迁后生计问题,政府已经进行了安排。

  【同期】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局副局长 王文锋

  (虽然)不在这里生活,但是芦苇资源还是他们的,在冬季可以进来收割。因为冬天的时候,丹顶鹤已经迁徙到盐城越冬了,不再利用这块湿地资源了。那么人还可以利用进行收割,因为芦苇是再生资源,不利用也白白浪费了。

  【解说】除了村民可以在冬季继续到扎龙湿地割芦苇出售外,当地打算打造一条“雪中观鹤、雪中温泉”的北方特色旅游产业链,来解决搬迁村民的生计问题。

  以齐齐哈尔市扎龙镇哈拉乌苏村为例,该村已经规划4.16万平方米的区域集中安置来自扎龙核心区的900余位村民。3年内这里将建设起一个可吸纳700多人就业的北国温泉名镇。

  当地部分专家认为,实施生态移民后,随着长效补水机制的建立和人为设施的拆毁,扎龙湿地将恢复原本生态面貌。“水流进来,人走出去”,这是保护好扎龙湿地的必然选择。

  新华社记者 何山马迪 齐齐哈尔扎龙报道。(完)(编辑:颜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