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改革 六大工程]系列解读(五)

11.10.2014  17:57

叶非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 叶院长,您好!在学校实施的“五项改革”、“六大工程”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包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本计划旨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通过推进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最终实现我校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规模结构更加合理、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培养质量得到根本保证。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方案》中提出采取七项改革措施。这七项措施包括:改革三个机制,完善两个体系,加强两个环节。改革三个机制具体包括改革招生选拔机制、改革分类培养机制和改革导师责权机制。 那么,请您谈一下改革招生选拔机制具体有哪些举措?       叶非: 研究生生源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保障因素,要想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首先要改革招生选拔机制,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我们对改革招生选拔机制提出了五项改革措施。       一是在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中,政策上向理科基地班,本硕班和拔尖班倾斜,名额上给予充分保障。 国家规定的学校的推免总名额数占毕业生的5%,在此基础上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及其学科分布等情况重新规划和分配,名额首先分配给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专业点(理科基地),动物医学本硕连读班,农学、动物科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经济管理5个专业的拔尖班的毕业生。从今年刚刚完成的推免工作来看,理科基地、本硕班的推免比例分别达到95%和91%,拔尖班的推免比例达到40%。       二是在研究生招生中科学合理地分配招生名额,加大向优秀人才、优势学科、优秀团队等的名额投入。 学校在优秀人才的界定上,主要指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杰青后备人才,教育部、科技部等创新人才,龙江学者特聘教授,优势特色学科带头人等。优势特色学科指农业工程、兽医学、畜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生物学、园艺学和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优秀团队指学校学科团队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团队。具体的名额分配方法在《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招生名额分配暂行办法》中有详细说明。       三是在博士生招生中实施了优势特色学科硕博连读选拔制度,扩大优势学科硕博连读生的比例。 过去我校的硕博连读选拔仅仅局限在理科基地班,今年年初我校已经增加了农业工程、畜牧学、兽医学、园艺学、作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林经济管理等优势学科硕博连读选拔制度,今年计划优势学科硕博连读生达到招生数的20% ,今后学校还将在此基础上稳步提升这个比例。       四是实行博士招生的“申请-考核”制度,即建立学生申请及导师考核录取的选拔优秀硕士研究生读博的途径。 我校2015年博士招生中将实行“申请-考核”制度,这一制度在全省高校中也属于一个新的尝试。“申请-考核”制就是指博士的招收不通过考试,而通过个人申请以及导师与学科组组成的考核工作小组考核后完成。目前这个制度将在学校八个优势学科中试行。同时,学校对可以通过“申请-考核”招生的博士生导师资格也做了限定: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得者(第1名)、优势特色学科带头人等博士研究生导师可在当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总指标内通过“申请制”选拔的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还将根据经验对政策进行相应调整,可以预见的是“申请-考核”制将成为博士招生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重点考核的是学生的科研能力。       五是进一步扩大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发挥专家组考核作用,切实选拔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具有培养潜质的优秀创新人才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博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质量。 博士生的培养更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为了使一些科研能力强、专业技术扎实、有培养潜质的学生继续深造,我们建立了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招生制度,这两项制度中都体现了扩大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充分发挥了导师牵头的考核工作小组的作用。以“申请-考核”招生为例,在考核之前,申请者要将申请材料提交招生导师,导师审查并同意后向其所在学院推荐,同时考核工作小组要拿出相应的考核办法并报批;考核中,考核工作小组对学生的研究计划书、推荐书、成绩单、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学术论文、获奖证书等申请材料进行综合评定,同时根据招生学科的实际情况采取面试或笔试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对申请者进行考核;考核后,考核工作小组成员按照无记名制分别对申请者的考核情况进行打分。之后,各学院招生领导小组将根据招生计划、考生申请材料审查和评价结果、专家考核情况等做出综合判断并确定拟录取名单。       记者: 改革分类培养机制是针对我校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分类不清而提出的改革措施, 请问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培养模式有什么区别       叶非: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主要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专业学位是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学术学位培养更注重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专业学位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农药学专业为例,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围绕农药的创制、分析及应用的理论研究为核心,可以在实验室通过试验的方法取得研究成果,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则需要从作物播种开始,对农药在田地使用进行实践,根据气候等情况变化,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的过程中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更加注重本领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社会需求,近两年国家开始提高对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重视程度,提出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比例要占到总招生人数的50%。由于过去专业学位硕士人数所占比例少,所以两种培养模式比较模糊。目前国家下发一系列文件要求将两种培养模式划分清楚,按类培养硕士研究生。学校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了广泛调研,对现有研究生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于2014年7月份完成了修订任务,9月份入学的学生已按照新的计划进行分类培养。当然计划的修订不会一劳永逸,还要在实施过程中积累经验、查找问题、不断调整。       记者: 请您分别谈一谈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叶非: 改革研究生培养体系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我们对改革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出了四项措施。       一是精简课程,压缩学时,推进研究生公共课程体系建设。 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更多的是带着问题在试验中自学,课堂教学是辅助,考虑到很多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做试验,我们把学术学位培养的专业课、学位课、专业基础课等课程精简了超过20%。以前公共课程每个学期都有,分散了学生做试验的精力,现在我们将公共课程尽量安排在第一学期,保证学生在第二学期就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科研。同时学校将采取措施,消除因人设课的现象。       二是外语实行“申请-免修”制度和分层次、分课型、分类别教学。 我们规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英语成绩高于75分(含75分)或TOFFL成绩不低于95分或雅思成绩不低于6.5分或GRE成绩不低于310分的新生可以申请免修外语,成绩达到申请免修的同学还可以分层次选修外语高级班、中级班。高级班侧重科技英语的教学,课程设置包括国际会议交流、国际科技交流、托福、雅思等内容,以提升学生外语的国际化水平。中级班侧重基础英语教学。       三是将等级制纳入研究生学业成绩计算。 所谓等级制,简单地说,就是考生的成绩不以分数的形式出现,而是以A+~E的11级记分。采用等级制计算研究生学业成绩,这里有很多原因,有的研究生课程不是考试课程,成绩里包含了老师的主观评价,用百分制成绩作为标准不够全面,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给分尺度差异,也导致了不公平性;还有些学生在办理出国手续时需要学校出具的等级制成绩单,综合考虑后,我们决定将研究生学业成绩以百分制或等级制体现,以量化方式考核的课程可按百分制或等级制给分,其他形式考核的课程均按等级制给分,并出台了我校等级制成绩与百分制换算方法。       四是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交叉性。 我们取消了过去的“研究生讨论班”,建立了“学科前沿专题讲座”,要求学科带头人牵头的4-5名导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来介绍学科的知识、前沿、发展,以拓展学生对该学科的了解。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措施相同,不同的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注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校企深度合作。 目前我们有十多个实践基地,基地建设工作还将继续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单靠学校是无法实现的,需要通过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我们最终要达到让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真正深入到基地中去。未来两年的时间,我们要做好几个典型的实践基地建设,借着学位点评估的契机,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实践基地中完全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学习,之后用典型案例带动其他基地建设。我们还在积极筹备专业学位硕士第二导师的遴选工作,以明确在实践基地遴选第二导师的办法,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或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人员作为学生的第二导师,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和校企深度合作,使我们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真正适应生产实践的需要。       记者: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请您谈一谈我校导师责权机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叶非: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的文件精神,我校出台了《东北农业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遴选暂行办法(试行)》、《东北农业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审核和评估暂行办法(试行)》、《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试行)》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导师责权机制。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我们对改革导师责权机制提出了四项措施。       一是建立新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办法。 我们通过一年时间制定了新的导师遴选办法,今年上半年,学校出台了《东北农业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遴选暂行办法(试行)》,办法中把研究生导师的任职资格的标准大幅度提高了,核心在于提高了申请遴选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者的项目及业绩条件。申请遴选博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条件中,要求农学、工学、理学等学科门类,近5年内须主持有国家级科研项目;管理学等学科门类,近5年内须主持有国家级科研项目,或主持有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经费须达到《东北农业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审核与评估暂行办法(试行)》中相应学科博士生导师审核的要求。近5年须达到《东北农业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审核与评估暂行办法(试行)》中相应学科博士生导师评估的学术论文发表B等级要求。申请遴选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条件中,要求近5年内须主持有厅(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经费须达到《东北农业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审核与评估暂行办法(试行)》中相应学科硕士生导师审核的要求。近5年须达到《东北农业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审核与评估暂行办法(试行)》中相应学科硕士生导师评估的学术论文发表B等级要求。在今年的导师遴选工作中,通过学院筛选,有70名教师上报评审材料,其中57个申报硕士生导师,13名申报博士生导师。经过条件审查,最终有47名申请硕士生导师、12名申请博士生导师符合资格,并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及学校党委常委会通过。       二是建立导师审核与评估制度。 我们建立导师审核与评估制度,就是要实现导师从资格向岗位转变,打破导师终身制。《东北农业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审核和评估暂行办法(试行)》这个文件刚刚下发,文件中规定研究生导师必须参加审核和评估,研究生导师审核每年进行1次,评估每3年进行1次,审核结果作为下一年招生的依据,评估结果作为招生和导师资格认定的依据。审核体系侧重导师所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师德师风、科研经费等方面;评估体系侧重评估导师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对导师评价和科研成果业绩三大方面。审核不合格者取消下一年招生资格,评估不合格者停止招生,如果连续两次评估不合格的,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想继续招生需要重新进行导师任职资格遴选。       三是强化导师岗位职责 。要全面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师德水平,切实明确导师职责,落实导师责任,规范导师学术行为,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主导作用,发挥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的示范和教育作用。       四是提升导师指导能力。 加强导师岗前、岗中培训,重视发挥导师团队作用。大力提高学术学位导师的科研指导能力,鼓励导师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访学;大力提高专业学位导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加强导师与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完善双导师制度。       前两条是我校导师责权机制改革的核心办法,有了前面的两条办法,后两条措施才能落到实处。

胡宝忠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 胡校长,您好!叶非院长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改革三个机制”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解读。 那么,此次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实施,在您看来,它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胡宝忠: 我校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有两个大的背景:第一个背景是国家大力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2013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两个重要着力点之一;2013年7月,三部委联合召开了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启动了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明确了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思路和改革重点;2014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三个文件,即《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这是落实《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的配套文件,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今年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指导性文件。第二个背景是为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学校六届三次教代会提出了实施“五项改革”、“六大工程”的战略任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作为“六大工程”的核心工程之一,其中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是“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非常重要的部分。       因此,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是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也体现了学校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的任务要求,对于构建符合我校研究生教育特点的质量保障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学位授予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记者:实施研究生质量提升计划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管校长和研究生院院长,您对实施研究生质量提升计划有着怎样的指导思路?       胡宝忠: 实施研究生质量提升计划最主要的目标是形成规模结构更加合理、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培养质量得到根本保障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指导思路是立足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的战略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创新驱动、改革引领为主题,改革招生选拔机制,完善导师责权机制、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等,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记者:您希望各个学院的老师、同学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教职工,能够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参与到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来?       胡宝忠: 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重心下移。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学校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而就学校而言,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则是各培养单位、导师以及任课教师和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实施过程中,研究生院的任务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各培养单位的意见,制定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要求,并负责组织学校层面的指导、检查等;而整个计划实施过程的重心,将下移到培养单位、学位授权点和导师。因此,各个培养单位和授权点,以及每一位导师、任课教师、管理人员乃至研究生都必须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充分的参与,强化协同,才能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实现目标,取得成效。       记者:通过此次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实施,学校期望达到怎样的效果?       胡宝忠: 通过对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实施,总结各研究生专业的特色、优势,找准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和以培养质量为主导的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形成体现学校发展定位、学术传统与特色的质量文化。   (霍晨光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