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改革 六大工程]系列解读(四)

09.10.2014  18:07

     

王杜春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 王处长,您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共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即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之前,您就前两项主要任务进行了解读,今天想请您就第三项主要任务——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作相关解读。
      在9月15日召开的东北农业大学教学工作暨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部署推进会议上,您就“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进行了现场说明,关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您提到,这项计划是由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提出的,请您联系我校实际介绍一下“卓越农林人才”具体是指什么样的人才,我校提出这项培养计划的意义何在?
      王杜春
:“卓越”意味着杰出和超出一般。各类、各层次人才培养都可以追求卓越。我校作为黑龙江省唯一一所省属“211工程”重点建设农业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社会认可度高,行业适应性强”的各类卓越人才。
      “卓越农业人才”计划旨在培养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优秀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创业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热爱“三农”,献身“三农”,能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各类杰出人才。
      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我校涉农专业综合改革,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实践环节标准,推动专业认证。从2012年教育部开始调研,到2013年底正式出台文件,我校全程积极参与,并协助省教育厅起草黑龙江省实施方案,同时根据我校实际制定了《东北农业大学“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我校有8个专业获准省级立项,为全省农林院校之首。
      记者:刚才您提到我校已经制定了《东北农业大学“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那么在制定此方案的过程中,我校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什么?
      王杜春 :这一计划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围绕服务国家农业发展战略,以服务三农为导向,通过校企、校研联合培养学生,提高涉农专业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我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培养卓越农业人才,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针对我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需求的重点专业群为依托,通过实施“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习基地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大批能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各类杰出人才,为龙江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总体思路是“依托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分类培养卓越农业人才”。一是依托理科基地和优势学科,培养创新型人才,出一批站在科技前沿的学术精英;二是依托工程中心和农科教育基地,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出一批遍布各行业领域的管理精英和工程精英;三是依托职教基地和干部教育基地,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出一批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技术精英;四是依托中俄合作项目和对俄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外向综合型人才,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精英。
      记者:根据您的介绍,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各类杰出人才,那么我校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和流程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呢?
      王杜春:
要保证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一是要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二是要制定专业培养标准,三是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四是要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五是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六是要创新评价体系。
      首先,要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定位,突出培养特色和优势。然后,根据我校办学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结合行业需求制订我校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专业标准。当然,这个标准要与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相一致。
      接下来,根据专业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利用生物、信息等领域的科技新成果,提升改造传统涉农专业,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推进农科与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拓展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口径。
      同时,要联系我校的实际情况,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突出农业特点,注重综合素质。我们依据各专业卓越农业人才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农业自身的特点,以强化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涉农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拓展学生的选课空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二是产学研结合,强化实践育人。我们通过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同时,注重校企合作,探索农科教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和“干中学”与“学中干”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充分利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强化学生实习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三是丰富第二课堂,增强“近农、爱农、兴农”意识。我们进一步完善以学生课外竞赛为载体,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动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鼓励学生参与农业科技活动,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参加科技下乡活动,增强“近农、爱农、兴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方法改革就是改革目前高校以灌输式和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实际生产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研讨性教学和研讨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让学生的论文出自于生产实践,强化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训练。
      对培养效果的评价关键要看毕业生在行业内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比如,世界华人在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领域的“东北农业大学现象”、“东农学子撑起中国乳业半壁江山”等评价,就是对培养效果最好的诠释。
      记者:刚刚您提到,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重点内容包括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产学研结合,增强“近农、爱农、兴农”意识等,那么我校会通过哪些方式创造条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王杜春:
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加强校研企合作。首先,我们建立了校企、校研联合培养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校企、校研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标准、研究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部分专业按照“3+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累计至少一年时间在企业或基地学习,了解基层实用技术和企业文化,深入开展生产实践活动,参与企业和基层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培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探索出的“米旗模式”、“万家宝模式”、“润盈模式”,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其次,我们积极推进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学校以合作为纽带、互利为宗旨,优先遴选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企业或科研院所作为合作方,入选企业或科研院所应对“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具有积极性并具备“计划”要求的基本条件,高水平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争取与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签订建立实践基地的长期协议,构建一批高水平、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群。我们要首先启动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园艺学院园艺专业和园林专业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再次,我们会加强校外学习阶段管理。在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前,各专业要组织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实践任务和要求,进行安全教育,并提前与实践基地单位联系落实各项实践事宜。学院应当与实践基地、学生签订三方实践协议,为学生购买意外保险。企业或科研院所为学生配备实践导师,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行业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与实践,并由双方导师共同为学生确定研发方向或课题,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学院要加强对实践全过程的指导与管理。对集中实习实训的,要派固定的带队教师专人管理;分散实习的,要派责任心强的教师,明确责任,定期巡回指导。实践教学结束后,要认真听取实践单位和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实训成绩考评和实习实训总结。生命学院的动物学、植物学大实习,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记者:为了保证这一计划的顺利实施,我校在对这些专业的师资配备会不会也有所不同?
      王杜春
:结合我校农科优势和专业特色,重点支持包括农学、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林经济管理、农业水利工程及食品科学与工程等8个涉农相关专业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3年已经完成了省级立项,在此基础上,拔尖创新、复合应用两种类型申请国家级立项。
      对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我们在师资上确实会有特殊考虑。首先是加强校内专职师资队伍建设。优先选派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进行授课或指导学生进行各类教学实践环节;学校不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兼职;选派没有农业生产实践经历的教师到行业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优先选送参与“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教师到国内外院校进修和访学研究;利用学校引进人才政策,积极引进有海外经历或海外优秀师资人才。其次,我们会加强校外兼职师资队伍建设。设立面向行业企业创新人才的客座教授和研究员岗位,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或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兼职或担任学生的联合导师,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指导,建立稳定的兼职队伍;聘请国外农业领域资深专家、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或知名教授学者来校讲学。
      记者:王处长,我校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已经启动实施,那么,目前这一计划总体进展如何?为了保障这一计划顺利实施,学校采取了哪些举措?
      王杜春:
这一计划自去年启动以来,相关学院积极参与、努力工作,相应的专业标准已经拿出,人才培养方案也做了相关修订,实践教学基地陆续启动。
为了保证该项计划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担任,成员由教务处、相关学院、学生工作处、人事处、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等部门主要领导和农业教育专家、部分企业、科研院所领导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科学设计和部署各阶段的建设任务,提供政策、人力、财力保障,督促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与互相协作,指导解决推进工作中出现的复杂问题。我校还成立了专门的“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专家工作组”和基层培养办公室。专家工作组聘请教学、科研及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和企业高级农业技术人员等担任,负责“卓越农业人才”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与重大事宜决策。
      记者:王处长,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共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即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培养卓越农林人才,通过三次对您的采访,您就三项主要任务进行了解读,让我们对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向您表示感谢。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是全校师生关注的重要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您有什么希望和想法想表达给广大师生?
      王杜春: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本科教学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全员参与,整体联动,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良好氛围。在这里,我要感谢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高度重视,书记、校长多次亲自到课堂,到考场,为全校师生作出了表率。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本科教学,为工作指明了方向。学校加大对本科教学的投入,奠定了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大教学津贴和奖励,调动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要感谢各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学科形成了对专业的有效支持,科研有力地促进了本科教学,“研究生”贯通了人才培养通道,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大学科技园提供了实践基地,学工和团委打造了第二课堂,工会搭建了教师技能大赛的平台,等等,不一一列举了。更要感谢各学院、各位老师的不懈努力。院长是本科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学院长研究教学、投入教学,进行设计和管理,系主任和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直接承担专业建设的重任,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项改革、六大工程”的号角已经吹响,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首当其冲。让我们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早日实现六届三次教代会提出的“农业院校前6,全国高校前100”的奋斗目标。


(冯丹 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