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源头保障蜂产品品质

16.07.2015  13:32

   编者按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养蜂大国和蜂产品生产第一大国,我国目前蜂群数量、蜂蜜产量、养蜂从业人员和蜂蜜出口四个指标均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我国蜂产品也面临着数量扩张、低价竞销的市场困境。养蜂业巨大的社会生态效益如何挖掘,生产者如何推动蜂产品由传统生产方式向标准化生产转变?本版今日登出一组专家解析和记者调查文章,与读者共享。 

  

  

   给蜂农足够的利润空间出好蜜  

  拥有世界蜂群九分之一的蜂群量、稳居世界第一的蜂蜜产量以及世界贸易总量四分之一的蜂蜜出口量,我国是当之无愧的养蜂大国。与此同时,我国养蜂业面临着是“数量型大国”,却不是“效益型强国”的尴尬局面:

  中国蜂产品协会对2014年北京地区销售的国产蜂蜜与进口蜂蜜价格进行了调查,国内1300个蜂蜜产品的蜂蜜均价为35.4元/500g,而进口蜂蜜的均价为305.5元/500g,是国产蜂蜜均价的8.6倍。

  与之相对应的,是消费者对国内蜂产品的信心不足,“蜜蜂产蜜是不是都喂了白糖水?”、“超市货架上的蜂蜜是不是都兑了糖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是摆在我国养蜂业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杜绝掺杂使假——  

     需要简单可行的检测方法  

  “掺杂使假”,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副所长彭文君认为是眼下影响蜂产品质量安全,扰乱蜂产品市场的主要因素。

  目前已知的蜂蜜掺杂使假方法,一是往蜂蜜里大量掺入糖浆等较低成本的糖类,或者干脆以糖浆冒充蜂蜜;二是往蜂蜜或糖浆里加入防腐剂、澄清剂、增稠剂等添加剂,用“蜂蜜制品”冒充“蜂蜜”;三是在同样为真蜂蜜的情况下,将价格低的蜂蜜掺入到价格高的蜂蜜中,以次充好。

  蜂蜜的质量检测呈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局面——玉米糖浆和大米糖浆由于检测方法已经成熟,添加量逐渐减少,但其它类型糖浆(小米、木薯、甜菜)和混合型糖浆的添加量呈现增加趋势。

  这同蜂蜜本身的天然属性有关,蜂蜜本身的含糖量高达80%,除了糖和水分之外,矿物质、维生素、生物活性物质等成分的含量极少,可正是这些“极少”的物质,才是蜂蜜的价值所在。然而,受成本和效率影响,目前尚没有适应消费者快速简便地检验检测蜂蜜特殊成分含量的方法,导致蜂蜜的掺杂使假情况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实现优质优价——  

     给生产环节留足利润空间  

  从2011年到2014年,农业部共支持建设了13个“标准化养蜂生产示范”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和现场示范,推广现代标准化养蜂生产技术。然而,一对夫妻带一个徒弟,沿着花源“追花夺蜜”的转地养蜂人依旧是我国现阶段蜂蜜原料的主要提供者。

  转地养蜂人的“”蜜不仅体现在四季奔走追赶蜜源,还体现在很多养蜂人为了提高产量,将本该三四天乃至一星期才成熟封盖的蜜按天割取,从而得到总量较大但品质远不如成熟蜜的非成熟蜜,也称“水蜜”。

  天然成熟蜜在营养、风味和活性物质上同“水蜜”有着很大差别,但是其价值却没有在市场上得到体现。蜂蜜产品的利润大多被流通领域所挤占,留给养蜂和加工环节的空间非常小,“优质不能优价”,是养蜂人宁可频繁耗费人力进行割蜜也不愿生产成熟蜜的主要原因。

     认识蜂产业的社会效益——  

     让蜂产品回归价值本位  

  2015年5月,美国白宫颁布了由美国环境保护局和美国农业部联合起草的《关于保护蜜蜂及其他传粉者的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白皮书,将蜂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与之有异曲同工之意的,是早在1960年,朱德委员长视察中国蜜蜂研究所时写下的题词:蜜蜂是一宝,加强科学研究和普及养蜂,可以大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获取多种效益。

  “蜂产品”只是养蜂业“多种效益”中的一种,却长期以来被当做养蜂业的主要乃至全部收入。

  “蜜蜂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社会、生态价值被严重低估。”是大多数蜂业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共识。

  美国拥有260多万群的蜜蜂,近一半用于为农作物授粉。而且用于农作物授粉所产生的产值,一年大概是在200亿美元,这个产值是蜂产品本身价值的143倍。蜂农在向果园和农作物农场主提供蜜蜂的同时,用于出租授粉所获得的收入,占养蜂总收入的50%。

  而在我国,蜜蜂巨大的农业增产和生态平衡的绿色经济价值被忽视,转地养蜂人面临的,是蜜源地收费、蜜蜂农药中毒等多重压力和风险。

  好蜜需从容。唯有让养蜂业的多重价值得到体现,让蜂产品不再是养蜂人主要乃至唯一的经济回报来源,妥善解决转地放蜂人治安、收费、蜂产品销售、蜜蜂农药中毒、人蜂安全等困难。理顺种植农户和蜂农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利益分配机制,养蜂业才能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蜂产品品质才能从源头上得到保障。 (郭少雅)

  

  

   浙江江山蜂业步入“大数据时代”——  

   一旦发现问题数据定要排查出不合格原料  

  浙江衢州下辖的江山市是全国最大的蜂产品生产基地与原料集散地,早在2001年即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蜂蜜之乡”,蜂业规模与经济效益连续22年冠居全国各县市。“长胜秘诀”是什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当地农业部门和众多蜂企给出了同一个答案:源于对蜂蜜质量的严格把控。而如今,利用互联网技术,江山蜂业正步入“大数据时代”,日益完善蜂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江山同康蜂业有限公司由当地蜂业龙头企业——江山健康蜂业出资成立。2014年,作为蜂产品上市主体企业,“同康”亮相天津渤海大宗商品交易所,首月交易额就直逼百亿。挂牌上市交易,底气何来?总经理王前直言:公司在行业内率先建立蜂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可全方位保障产品质量。

  据了解,这一系统由“同康”联合浙江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开发,运用传感器与互联网技术,实时收集蜂蜜的海量养殖数据,使得蜂产品点对点双向精确可追溯,从而保障产品质量。为此,公司专为旗下蜂蜜养殖基地的200户蜂农,每人购置了一台智能手机,通过安装名为“蜜蜂E路通”的软件,蜜蜂的养殖信息就可实时掌控。

  采访中,不少蜂企告诉记者,以往为了管控原料质量安全,公司也要求蜂农记录养蜂日志,但每次定期检查时,总能发现大量信息不全、弄虚作假等现象。如此一来,一旦产品出现问题,根本无从查起,久而久之,日志成了摆设。

  有了依托于互联网的可追溯系统,远在千里之外的蜂农只需点开软件,就可将记录养蜂日志发至终端,同时在这款软件中,蜂病防治、蜂产品生产、蜂器具消毒灯信息一目了然,蜂农间还能分享养殖经验。

  关键是,方便蜂农的同时,公司也能强化蜂农管理,以保障原料品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利用对养殖数据的实时监督,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公司就可追溯到具体的原因和责任人,而利用GPS定位系统,还能对蜂农养蜂的迁徙路线进行实时追踪。

  记者了解到,除了对源头的把控,在收购环节,“同康”还设置了严格的检测环节,对所有原料进行农药残留及抗生素检测,如果发现不合格数据,当即对所有参检原料进行分批排除检验,直至找到不合格原料为止。

  与“同康”异曲同工,江山另一家“蜂蜜巨头”——恒亮蜂产品有限公司,也运用了“大数据”手段,通过为提供原料的650多个蜂农建立电子档案来实现蜂产品可追溯,内容包括:蜂农编号、蜂群数量、家庭地址、放蜂路线,以及该蜂农每次投售的产品数量、批次和检验结果等信息。

  “通过质量源头追溯体系,消费者在买蜂产品时,只要扫描瓶身上的二维码,就能获知原料来自哪位蜂农、在哪里采的蜜、什么时候生产、检测结果如何等信息,大大提振了消费者的信心。”恒亮董事长郑浩亮说。

  目前,江山有2470家养蜂规模专业户,为了规范管理这些蜂农,该市已建立了“协会+企业+合作社+蜂农”的监管模式,并大力推广“蜜蜂E路通”这一全程质量追溯平台。而检验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该平台,掌握从原料、到半成品、再到商品的全程信息。 (本报记者 朱海洋 通讯员 蓝晨)

  

  

   安徽顾公蜂业:做好蜜的关键是控制原料  

  即使是从小进行过专业“品蜜”训练的顾振宇坦言称,仅仅靠肉眼和味蕾的辨别依然很难判断真假蜂蜜产品,“蜂蜜产品的真假难以辨别主要在于人工合成的产品可以达到蜂蜜产品的各项理化指标。做为专业人士,通常会从三个方面来辩明。一是溯源,了解蜂产品来自哪个蜂厂;二是感官判断;三是理化指标。只有综合这三个方面的信息才能判断出来蜂蜜产品的真假。

  “感官判断一是眼睛看,不同蜂蜜呈现不同的色泽,例如最纯的洋槐蜜是水白色,枣花蜜是琥珀色,荞麦蜜是黑红色。二是鼻子闻,不同品种蜂蜜的香味不同,都有该品种独特的天然花香味。三是嘴巴尝,蜂蜜是已知甜味剂中最甜的物质,所谓最甜莫若蜜,反之掺假蜂蜜的甜度会降低。”顾振宇分析道。

  顾振宇是安徽顾公蜂业的第二代传人、安徽省蜂蜜协会的副会长。从少年时代开始继承父亲的衣钵,从事养蜂酿蜜产业。对于蜂蜜产业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他的蜂蜜产品在安徽省内有200多家专卖店。

   合作社拴紧质量生命线  

  “350户蜂农是我们产品的供货商,也是决定质量的命脉。这个季节,蜂农们正在东北一带进行放蜂采蜜。”顾振宇介绍说,蜂农的工作非常辛苦,每年从3月起忙碌,追着花期从安徽出发至山东再往河北再到内蒙古、东北一带沿途放蜂,一直到10月返回家乡。

  合肥至诚蜂业有限责任公司会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伴随这些蜂农一路随行,对他们酿造的蜂蜜产品进行质量掌控和技术指导,同时组织货源回厂、保证货源的稳定。至诚公司专门将旗下的蜂农们组织成立了合肥至远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技术到管理再到监控统一标准。

  “除了给蜂农进行技术培训、市场分析、提供生产资料等,质量安全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课程。”顾振宇称,主要是对养蜂使用抗生素的控制和监督。

   以产定销只做高端产品  

  “真正的好产品一定是限量供应的。我们的蜂蜜产品都是以产定销。”顾振宇坦言,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把蜂蜜产业做大,把厂值做大,这与产品的特殊性有关。

  “如何确保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原料。做蜜如同做人,丝毫不能掺假”。顾振宇称,“纯天然的蜂蜜酿造整个过程需要七天。蜜蜂采集花蜜后,将其唾腺分泌物装到巢房中,经过酿造、脱水,使含水量降至20%以下,并使双糖充分转化成单糖,葡萄糖和果糖总的含量达到70%以上。这个酿造的过程需要7天。”然而市场上销售的一些蜂蜜产品往往等不及这7天自然生产期,而拔苗助长缩至1天。

   行业规范要靠自律  

  谈及现今蜂蜜市场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顾振宇说他不便评价别人的产品,只想用心经营好自己的产品。

  “蜂蜜产业在农产品中份额较小,人才比较缺乏。”顾振宇说,他们合作社的蜂农也正在呈逐步老龄化趋势。这个行业的人才青黄不接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国外,蜂蜜产业是作为国家战略高度进行贴补。”顾振宇称,蜜蜂是作为整个大自然生态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蜂蜜不过是附加产品而已。在中国目前仍然做不到这个程度。不过,过去的蜂农外出放蜂采蜜还需要向种植者交纳一定费用,现如今已经提高意识不收费,并且欢迎蜂农去放蜂。这已经是大大的一个迈进了。 (本报记者 杨丹丹)

  

  

   真正的好蜜是天然成熟蜜  

  目前市场上蜂品种繁多,各种“功效”令消费者眼花缭乱,如何在琳琅满目的蜂产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蜂产品?本报记者就消费者对蜂产品的诸多疑问,对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彭文君和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蜂业协会理事长胡福良两位专家进行了采访——

   蜂产品基本不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  

  问:蜂产品是蜜蜂采自天然植物,经过反复酿造而成的。如今环境逐渐恶化,比如土壤重金属超标、水体污染等,是否会影响蜂蜜品质?

  答:环境污染对蜂蜜的质量有影响,但不会太大。这是因为大部分蜂场采蜜都在环境比较好的山区或农村,空气和土壤污染相对较少;花蜜由植物蜜腺分泌,植物只在流蜜期分泌花蜜,不会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受环境影响不大;蜜蜂对环境污染极为敏感,若采集地污染严重,蜜蜂本身就会中毒,无从生产蜂蜜。

  蜂产品偶然出现的重金属超标问题,是盛放蜂产品的容器不科学导致的。现在蜂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容器都进行了改进,基本不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

   稀稠、结晶与否不是判定蜂蜜品质的标准  

  问:消费者在市场会接触到成熟蜜、浓缩蜜和有机成熟蜜等不同蜂蜜产品。这些产品有什么区别?

  答:蜂蜜有“成熟蜜”和“未成熟蜜”之分。成熟蜜是指蜜蜂采集花蜜后,加进其唾液腺分泌物装到巢房里,经过充分酿造、排出水分,成熟封盖的蜜。在大流蜜期,成熟蜜需要三到四天的酿造过程。蜂蜜成熟度越高,蜜中水分含量越少,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越丰富。而浓缩蜜是未经蜜蜂充分酿造的非成熟蜜,这种花蜜未经充分酿造,含水量在21%以上,由于没有得到充分转化,经工厂设备浓缩形成“浓缩蜜”,生物活性物质不如天然成熟蜜。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新版《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和《有机产品认证目录》中,蜂产品、枸杞、盐、水、化妆品等均不在目录范围内。即国家对这些产品不再实施有机认证。所以,目前在我国,有机成熟蜜已不存在。

  问:消费者在选购蜂蜜时,有一些自己的“小窍门”,比如:易结晶的蜜加了糖,肯定不好;蜂蜜越稠越好;从蜂场蜂巢中摇得的蜜一定是天然好蜜……这些鉴定方法可取吗?

  答:蜂蜜的结晶是指蜂蜜内部的葡萄糖结晶核逐渐增大,形成结晶粒并缓慢向下沉降的现象。蜂蜜的结晶是一种物理现象。结晶后,蜂蜜从液态变为固态,颜色从深到浅,但其成分没有改变。一般地说,含葡萄糖和蔗糖多的蜂蜜容易结晶,如:油菜蜜、棉花蜜、向日葵蜜、乌桕蜜等;含有果糖、糊精和胶状物较多的蜂蜜不易结晶,如:洋槐蜜、枣花蜜等。

  蜂蜜的质量好坏,不能用稀稠、结晶与否来判定。要看是不是纯天然成熟蜜。无论什么蜜种,只要是纯天然成熟蜜即为好蜜。消费者在选购蜂蜜时,要特别注意是成熟蜜还是加工蜜,对预包装蜂蜜要选择生产商与品牌。此外,还要看价格,价格太低的廉价蜂蜜和“天价”蜂蜜均不可取。

   土蜂蜜”并不代表营养价值更高  

  问:蜂蜜产品根据蜜源不同,琳琅满目、价格不一,选购哪种蜂蜜更好?

  答: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蜂蜜品种主要有洋槐蜜、荆条蜜、荔枝蜜、枣花蜜等。不同蜂蜜在具备共性的保健功能的基础上,由于蜜源植物的不同,具备不同的功效。

  需要提醒的是,有一些蜂蜜品种更多是一种市场营销手段。比如“土蜂蜜”,只是特指土蜂(即中华蜜蜂)产的蜜,并不代表比普通蜂蜜营养价值更高、保健效果更好。另外有些蜜种压根就是不存在的,比如玫瑰,只产花粉,不产蜂蜜;雪莲,生长环境不在蜜蜂的采蜜活动范围;野菊花、金银花等基本形不成大流蜜期,蜜蜂不太可能酿造这种单一蜂蜜,市场上的这种蜜多为“噱头”。

  问:蜂蜜是否不用担心保质期?

  答:蜂蜜确实具有较强的抑菌能力,真正成熟的蜂蜜久置后仍然能食用,并没有什么严格的保质期。但是其营养价值与显现蜂蜜相比会差一些,建议消费者还是在保质期内食用。放久的蜂蜜如果出现胀瓶、浮泡沫的现象,说明其含水量较大,抑菌能力较弱,营养和风味都受到了破坏,建议不要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