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豆到玉米 来年该种啥?

13.10.2015  11:22

  8月至今,随着华北等地新玉米的上市,玉米价格一直"跌跌不休",部分地区的成交价一度跌破0.9元/斤,给本不景气的玉米市场再添阴云。 

  9月18日,在民众的期待和猜测中,国家发改委、国粮局、财政部、农发行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2015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定为1元/斤,这比去年临储价格每市斤最多调低0.13元。 

  据了解,这是自2008年国家推出玉米临储政策以来,临储价格首度出现下调。在此之前,玉米临储实行了7年,临储价格也涨了7年,从08年的0.74元/斤涨到2014年的1.13元/斤。然而今年却一反常态,迎来了8年来的首度下降。 

  临储价格的下调,大多数农民尚不知情。在得知今年玉米掉价后,黑龙江省肇东市安民乡胜安村村民姚振全告诉记者,今年种了30多亩玉米,全家5口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玉米,这回听说玉米掉价,心里着急。 

  "种子化肥,你都不用细算,9000块钱(每晌成本)下来就不错,7毛钱一斤,打12000斤,我说的就是潮粮,现在你再一掉价,一个老百姓一晌地得赔1000到1500。"姚振全补充道。 

  东北粮食主产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不仅丰产玉米,也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其中,黑龙江省的大豆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40%。 

  据黑龙江大豆主产区豆农刘先生介绍,上世纪90年代,种大豆也曾赚过钱,"但后来随着进口大豆增加,日子就不好过了。且大豆受天气影响较大,阳光、雨水等条件必须都要适中,如果六七月生长期时雨水较大,产量就会受影响,而东北农作物种植就一季,农民们都是靠天吃饭。我们种植大豆整体赚不到钱"。 

  2014年11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布2014年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政策,仅度过6年蜜月期的临时收储政策与大豆分道扬镳,大豆种植的"寒冬"真正来临。 

  虽然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后,国家对黑龙江、吉林等地实行大豆目标价格补贴,但从目前来看,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于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并没有明显效果。因为,即使有直补政策扶持,大豆的种植效益仍远低于玉米。 

  "自己120亩地的大豆,共拿到7000多元的补贴资金。综合计算下来,每亩大豆的收益仅为50元,与种植玉米平均超过200元/亩的收益,相差甚多。"哈尔滨地区的一位农户表示。 

  在逐利的种植模式下,豆农们开始改种玉米。 

  有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面积从2005年最高峰的6323万亩下降到2013年的3105万亩,八年间减少了一半。 

  收益决定着农民的种植偏好。眼看种大豆无利可图,大多数农民开始改种有政策支撑的玉米。农民种植的跟风行为,导致玉米短时间内就患上了产量高、库存高、价格高的"三高症"。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室主任习银生指出,当前玉米市场存在着库存压力大,财政负担重;市场扭曲严重,在整个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价格达到历史新高;下游企业受到很大冲击;国内外价格倒挂等四大问题,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负面作用开始发力。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发布了降低临储玉米收购价格的通知。 

  然而,临储政策的变化直接决定着农民的收益。虽然这次玉米临储价格下调只是新粮上市前的一次过渡性安排,但不难看出,玉米价格将逐步回归市场,让供求关系成为决定价格的主体。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后期新玉米的大量上市,国家临储的抛售以及进口的冲击,玉米价格继续下行是大势所趋,种玉米同样会面临着不赚钱,甚至亏本的尴尬。 

  来年种什么,玉米?大豆?亦或别的品种?对于东北地区的农民们来说,心里仍没一点底。